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还是积极的吧,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
1、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2、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3、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4、虽然洋务派缺乏重视科研的主导思想,缺乏科研的社会环境和机制,没有把科技的引进和本国科学研究和实验相结合,使得科学只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国内传播。但在洋务运动时期进行的科学教育,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此时的科学教育具有种种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相对于这些不足之处,洋务运动时期科学教育的贡献是意义深远,不可磨灭的。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过程,故选A。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感谢邀请。
题目很大,全说清楚就是好几卷的专著了,这里只能简单聊聊。
一
洋务运动,英语里有一个专用名词“Westernization Movement”,意思是“西化运动”。现在这个叫法,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规范用法。
这个运动,指清朝政府于在19世纪下半叶,为了维持自己风雨飘摇的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在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良的活动。
具体时间,是从19世纪的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之所以会形成一个“洋务运动”,是清朝王室和地方权贵中的一部分实权派,迫于 “内忧外患”的严酷形势,所决定实行的“自强”措施。
所以,这个运动,曾长时间被学者称为“自强运动”。
二
咸丰六年至十年(1856- 1860),清政府内部面临太平天国兴起的压力,外部遭受英法联军的重大威胁,可谓内外交困,步履维艰。
朝廷内部,曾延续了长达四年的争论,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先除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心腹之害”,再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
具体的方略,就是实行“自强新政”。主要内容,一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二是对外国侵略者妥协退让,以争取其军事上的支援。
两项合一,就是迅速加强清军的军事实力,以图尽快荡平太平军和捻军。
三
而当时坚决主张大办“洋务”的一批清廷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
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时任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他是道光皇帝的六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兄弟。
除他之外,朝廷内还有他的岳父东阁大学士桂良和军机大臣文祥。
地方官僚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咸丰十一年(1861),清廷成立以为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亦掌管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奕䜣任总理大臣。
四
“洋务运动”兴起之初,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尽快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
曾国藩于1861年,在安徽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晚清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以制造弹药、炸炮等军火为主。生产基本靠手工制造,没有洋人工匠。
李鸿章及其统率的淮军,一开始,则是采购西方武器较早较多者,以购买西方近代军事武器为主。随后,其又成为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的规模较大而又较早者。
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工企业,早期规模最大的有4家——
1,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建成,主要制造军火和轮船。
2,金陵机器制造局。李鸿章1865年在南京建成,主要为“剿捻”制造枪支弹药。
3,福州船政局。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马尾创办,专造兵、商轮船。
4,天津机器局。三口通商大臣崇厚1867年创办,主要制造华北地区用来“剿捻”的军事装备。
五
1860年以后,曾经有关一段帝国列强侵扰中国减弱的阶段。清政府称此为“中外和好”的局面。
但是到了70年代初,西方列强再次加大了侵略强度。
鉴于这种局面,清政府和“洋务派”,开始大力建设海军,增强海防;并编练区别于以前湘淮旧军的新式陆军。
清政府除设厂制造兵船外,还以重金购买外国军舰。先后向英、德等国订购舰只,建立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中,福建以及南洋水师受挫。
光绪十一年(1885)后,清廷重点建设北洋海军。成立海军衙门统一一事权,以醇亲王奕擐为总理,庆郡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陆续向外国订购定远、镇远、济远等铁甲舰和其他较先进舰只,均编入北洋海军舰队。
1888年,北洋舰队基本成军。与此相适应,沿海各重要海口均设炮台等防御工事。这些设施,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终因清廷腐败而惨败。
六
“洋务运动”中,在经济上,除陆续在各地设兵工厂并不断扩大军用工业外,还建立了一些民用工业并加强经营,以期与洋商竞争。
轮船招商局,创立于1872年,是由军用工业为主向民用工业企业为主转变的标志。
“洋务运动”的这种变化,亦使参加者的成分有所变化——除原有封建官僚集团之外,又新加入了一些买办商人和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
这就使当时的民用工业企业,除少数为清政府出资的官办企业之外,大多为官督商办。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企业在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上虽有差别,但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是为了“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军队饷源;二是也为了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的依赖。
当时的民用工业企业主要有是四类——轮船航运;煤矿采掘及其他金属矿藏的开采冶炼;电报;纺织业。
七
“洋务运动”,开了新式人才的培养的先河。
创办工业,建立新式海军,首先就需要人才。最初显现的,是翻译人才奇缺。为了培养翻译,清政府于同治元年(1862),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广州广方言馆。
随后,洋务派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要想真正办好“洋务”,实现“求强”、“求富”,没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不行。于是,采用了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的办法。
派遣留学生,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倡议,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县,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此倡议,受到曾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大力支持,由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
后来,清政府逐渐觉得,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学习期限以3-5年为宜。当时能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因此,自70年代中期以后,派遭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多数赴英、法学习制造和驾驶;另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
张之洞派遣过一些赴欧美学习治炼钢铁的人员。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陆续在国内创办了一些专门性的学堂。
八
“洋务运动”,在总体闭关锁国的晚清,能够稍稍打开一扇窗口,对于外部世界的新思想、新技术进入中国,无疑是有所助推的。
同时,开创工业,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毕竟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生产力的代表,其性质显然是资本主义的。这不但对于撼动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根基,是一种撬动力量,也为后来的民族工业发展,打下了一些基础。
开放办学,促进留学,是“洋务运动”最具积极效应的事件。一旦先进的思想冲破禁锢,就在以后转化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19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倾向资本主义的早期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主张“君民共主制”最适合中国,提出了设议院的要求。
这是清廷绝对想不到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学习西方的技术,仍然保持封建统治。
这就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主流趋势,产生了巨大的、不可融合的尖锐矛盾。
作为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中国是一大块肥肉,你买它的东西行,派人留学也行,但想强大起来和它们抗衡,门儿也没有。
光绪二十年(1894),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洋务运动”对于病入膏肓的清朝统治,已经不能起死回生;同时,西方列强也根本不给清政府苟延残喘的机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