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用让网 > 生活 > >正文

​牡丹亭是明代(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

摘要牡丹亭是明代(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 大家好,近期很多朋友对于 牡丹亭是明代 产不是很理解。然后还有一些网友想弄清楚 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 ,(www)已经为你找到了相关问...

牡丹亭是明代(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

大家好,近期很多朋友对于

牡丹亭是明代

产不是很理解。然后还有一些网友想弄清楚

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

,(www)已经为你找到了相关问题的答案,接下来和我们一起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牡丹亭》就是明代传奇的一个剧本,剧本里有曲文、说白、动作、表情等。如梅兰芳所言,一个著名的剧本,除了本身可以独立成为文学读物外,目的还是为了上演。


昆曲是一调三叹,说了第一个字,等了老半天才接下一个字。很明显,这极不符合现在的快节奏。我决定先把书看完,再去欣赏演出。


没想到第一出就惊艳了我,著名的词牌名《蝶恋花》,“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唐宋以来,流行韵律美,不仅诗词兴盛,更流行唱曲,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曲。可惜,这几大百首词牌名,大部分都失去考证,靠口口相传留了下来。


为什么《牡丹亭》看起来那么美?我想,不仅仅是汤显祖写了一个起死回生的好剧情,更因为曲文的美,不仅听起来美,看起来美,连读一读都那么美。


杜丽娘出场,写的是:“添眉翠,摇佩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图。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一个描眉画眼、身穿佩珠的姑娘,趋着莲莲小步子,走到了我们面前。


如此一个如花美眷,却感叹似水流年,独自幽闺自怜。


游园惊梦乃《牡丹亭》之精华,短短两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传唱古今中外。


云鬓对镜,罗衣添香,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小姐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却叹,不读《牡丹亭》,怎知辞藻如此绮丽。


这字里行间,美词美句,处处出自典故,简直是巧夺天工,随手拈来,汤显祖果然是绝代奇才、冠世博学,把昆曲推向了最高峰,成为横跨历史200年的国剧。


正因如此,《牡丹亭》可以当戏曲来演,也可以当文学来读,甚至可以与四大名著媲美,上升到文化最高的层次。


那为何,后不见这“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水磨调呢?


恕我孤落寡闻,我之前只听过粤剧、京剧、秦腔等剧种,从不知何为昆曲。


所有的作品都有时代背景,如果脱离当时的背景,我们根本无法了解人物的一言一行,更无法共情人物所做的种种选择。


于是,我合上《牡丹亭》,推开历史大门,去探索日日萦绕心头的困惑。


这时,突然想起了《万历十五年》的“大历史观”:往前向后三百年去看,才能看清历史的真相。


原来,这美的源头便是诗经,经过唐诗宋词的发酵,自元代开创戏曲后,昆山腔经魏良辅、梁辰鱼等人的改良,脱颖而出成为高雅精致的昆曲。


昆曲在明朝中叶兴起,万历年间开始盛行,200年间,昆曲如同杜丽娘般如花美眷,在江南成为最受欢迎的戏曲。


直到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后,听了其他地方戏:越剧、秦腔、京剧后,开始花了心,渐渐冷落了昆曲。


清朝中叶的“花雅争雄”,雅部的昆曲不敌众花部,败下阵来,退出盟主之位,从此不再有“虎丘山万人齐唱”之盛况。


昆曲被京剧“吃掉”后,民国初年,随着最后一个昆剧职业戏班的解散,象征着昆曲已经死亡。


但,同年,1921年,苏州几个喜欢昆曲的企业家担心昆曲失传,集资创办了一个私人的昆曲学校——昆曲传习所。传习所至今尚在,第一代教师,便是那最后解散的职业戏班“全福班”的主要艺人。招收的学生则是几十个十岁不到,因家贫被父母送走的孩子,这些孩子全部改为传字辈,肩负起把昆曲传下去的使命。


因为昆曲的没落,这些传人混得很惨,除了昆曲,他们无一技之长,最后行乞、饿死,直到35年后的一出戏《十五贯》,很意外地配合了毛泽东当时“科学判案”的政策,被各地加以利用,唱到了中南海,昆曲才死而复生。


原来,原来昆曲竟也这样起死回生过,突然感动得想哭,这么美的艺术,现在欣赏的人却越来越少。


听了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课,十分感慨,他为了昆曲的弘扬,改编出青春版《牡丹亭》,希望年轻一代认识昆曲、了解昆曲、爱上昆曲。


他说,我们是诗的民族,骨子里有着深刻的民族认知和文化给养,所以一看《牡丹亭》,立刻就发现了中国自己文化的美。


昆曲确实美,它是结合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四种形式的艺术,是天衣无缝的艺术,不要说中国少有,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可惜,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失去了民族信心,再也无心欣赏这种传统的美,只埋头苦赶现代化。也许,追求现代化是与时俱进,但斩断了自己生命根源的现代人,也是可悲之人,无根可立。


希望我们永远记住自己的根,守住自己的根,像在B站看《牡丹亭》某网友说的:“这传统是韩国人偷不去的!”


借由《牡丹亭》,我再次深深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为这悠悠五千年文化而自豪。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