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良策雄冠群僚的中唐名相李德裕生平 李德裕结局 李德裕子女
腹有良策雄冠群僚的中唐名相李德裕生平 李德裕结局 李德裕子女
唐宪宗元和年间,中央朝廷对割据的藩镇多次用兵,力求早日结束安史之乱以后形成的中央权威丧失、地方割据势力雄霸一方的分裂局面。当时,四方军情紧急,各种报告函件如雪片似地飞向唐朝京都,朝廷官员们的办公时间自然大增,不能再按常例上班。宰相们日理厅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常常忙到深夜,还在灯下伏案处理紧急公文。然而,有…个宰相却很潇洒自得,每日按时上下朝,依然像平常无事时…样处理政务,皇上却仍然对他信任有加,不仅给他这个特权,还把紧急诏书都交给他起草,说:“那些学士们不能表达出我的意思。”这位宰相住在安邑里,他有一个院子起名为“起草院”,里面有一个亭子,他把它命名为“精思亭”。每当有大事要筹划,他就一个人呆在里面,随从、仆人不得入内,任何人不得例外。等他从院子里出来的时候,必定有新的大政方针要出台,国家又会有新的举措。他,就是中唐名相李德裕。
名门之后
李德裕(公元787—850年),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他的祖父李栖筠曾在唐代宗朝任御史大夫,颇受重用,名气也很大。他的父亲李吉甫任唐宪宗朝宰相,因此,他年轻时便得以门荫人仕。
赵郡李氏原是河北的名门望族。李德裕的祖父李栖筠早年中了进士,踏上仕途。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试,是靠门荫步入仕途的,由于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来官至宪宗朝宰相,光耀门庭。李德裕出身在这样一个名门世家,自幼即胸怀大志,卓尔不群,凭着良好的家庭环境,加上自己的刻苦勤奋.逐渐造就了很高的文学素养。李德裕的文章非常出众,其骈文为一时之冠,广为流传。他特别喜欢研读《左传》和《汉书》,具有很深的造诣。他总是喜欢从前人的治国安邦事迹中吸取养分。总结得失,其所作所为都与同时代的年轻人有很大的不同。开始.李吉甫被贬逐的时候,他一直跟在父亲身边,随侍左右,并不急着去追求自己的政治前途。后来,李吉甫否极泰来,荣升宰相,李德裕靠门荫入仕,补授了一个正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官职。但他不想靠父亲的权势为自己的职位铺路,相反。为了避嫌,他不入朝廷中枢,只在一些府中跟着大人当差。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记816年),张弘靖由朝中出镇太原,便把李德裕带去作掌书记。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太原府罢,他又跟着张弘靖回朝,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从此开始了他经世济国的生涯。
牛李党争
李德裕真正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应该从任翰林学士时开始算起。他在宪宗元和年间任监察御史仅一年,到了第二年,即公元820年,宪宗就死了,唐穆宗李恒继位。还在穆宗当太子的时候,他就听说了李吉甫的鼎鼎大名,也知道李吉甫有个儿子李德裕,气度不凡,才华出众,所以他一继位就提拔李德裕为翰林学士,对他非常器重,凡有号令和大典文书都交给他起草。李德裕也不辱使命,手头既快,所拟诏书又总是能引经据典,条理分明,说得很有道理,文笔颇为优美,所以很得穆宗赏识,经常赠给他丰厚的礼品。李德裕也利用经常在皇帝身边的有利条件,屡进忠言,劝穆宗励精图治,勤勉持国。
当时的官场吏治已经非常腐败,很多人视国家大事如同儿戏,却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升官,甚至包括皇帝的一些亲属,为了揣摩皇帝心思,投其所好,便千方百计打探皇上的起居消息、动静。他们内靠宦官,刺探宫中消息,外结大臣,连成关系网络,弄得朝中乌烟瘴气。李德裕专门针对此种情况向穆宗上奏说:“按照大唐过去的制度规定,驸马和朝廷要官往来是受到严格禁止的,玄宗开元年间更是如此。但是后来国势衰微,法度废弛,许多人就不遵守国家法令了,现在更公开地到宰相和大臣的家里去。这些人毫无治国才能,只会泄露宫中机密,勾通宫廷内外,起到很坏的作用,请求皇上下一道命令,今后有事禀报宰相的人,一律在白天上班时到中书省去找宰相,严格禁止到宰相家里去。”穆宗同意了他的建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