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为什么要替施恩报仇(武松为了答谢施恩做了哪些事)
武松为什么要替施恩报仇(武松为了答谢施恩做了哪些事)
这个细节隐藏着极深的机密,是大明王朝的一段隐秘历史。假如把这个细节解读出来,一段被争议了几百年的悬案,恐怕就有答案了。
那么,武松得免死罪,施恩反而大哭,究竟是什么原因,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先从施恩的绰号说起
《水浒传》中的绰号,尤其是七十二地煞的绰号,除了孙立而外,都是施耐庵原创。既然是原创,就不会随意一写,而是得好好利用,借此暗藏玄机。因而,很多绰号我们都没有读懂,比如,施恩的绰号“金眼彪”。
金眼彪是什么,那得从“彪”说起。一般理解认为,安在施恩尊头上的“彪”,是老虎的一种变异,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这种很有点变异的虎,是要吃同类的。这大概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解释,但若是以此来解读“金眼彪施恩”,则又有点讲不通了。施恩吃过哪个同类了?
施恩固然是吃了武松的这碗饭,夺回了快活林。但是,这是武松愿意的,尽管施恩是孟州道上最凶残的黑帮老大。所以,金眼彪这个“彪”只是凶残而已,没见过他吃同类。
但是,二龙山上却有一个“金眼虎”,那就是不僧不俗的邓龙。施耐庵这一笔写得很古怪,明明是一条“昏昏邓邓”的龙,却又叫做“金眼虎”。什么意思呢?
金眼虎邓龙原本是一个和尚,占据着宝珠寺,因为是“二龙山”,所以,这便是坐皇家寺院。那么,《水浒传》中所涉及的明朝历史中,哪一条“龙”做过和尚呢?
不言而喻,就是朱元璋,他在皇觉寺中出过家。而且,朱元璋就是属龙的。施耐庵说,因为朱洪武“犯糊涂”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放出了妖魔“孙立”,便导致了靖难之役。
这场为时四年的大战,其实就是朱家内部的大火并,难道不是同类残食吗?
因此,施耐庵遥遥写了个金眼彪,对应金眼虎。行者武松于是因为金眼彪同类相食,这才去二龙山宝珠寺挂搭。
既然是同类相食,金眼彪又力压金眼虎,施恩还哭什么呢?那只虎真的就是朱洪武吗?
金眼彪隐伏徐达之死真相
徐达之死早就隐藏在武大郎的故事中,而且,徐达的死亡时间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一点,我在最近的视频中讲述了这段故事。施耐庵说,徐达不是死于鹅鸭,而是死于鹅鸭中暗藏的毒药。
为了进一步交代鹅鸭不会导致背疽复发,徐达不是因为“食物相克”而死,而是死于毒药,便写了施恩给武松送熟鹅的故事。
书中说,施恩三入死囚牢,把武松的死罪免去,改为迭配恩州。这其中,就有“施恩”、“感恩”的寓意在其中了。大臣被赐死,不仅不能心生怨恨,还得要感谢皇恩浩荡,死都是皇帝所施与的恩惠。
武松得免死罪,施恩前去送行,除了一包衣服和散碎银子外,施恩还特别送了两只熟鹅。武松上路后,书中就写到了题主所说的细节,“施恩拜辞了武松,哭着去了”。
施恩送熟鹅时,还特别请求,“哥哥吃了两块去”,这不是皇帝赏赐食物,大臣得当场吃下吗?但是,武松没有当着施恩的面吃熟鹅,只喝了两碗酒。施恩没见武松当场吃下,当然不放心,便把两只熟鹅挂在了武松的行枷上。
武松到底会不会吃下这两只熟鹅呢?施恩心中没有底,这是他哭的一个原因。
传说徐达因为吃了熟鹅而背疽复发,死于非命。假如武松转身之后,便吃了熟鹅,那就肯定没命了。这又是施恩哭着离开的另一个原因。
徐达是朱元璋的亲家,燕王朱棣的岳父,徐皇后的父亲。同时,也是早年投奔朱元璋,两人一同打天下的大明第一功臣。但是,徐达当时是在北平镇守,如此强悍的一只虎,竟然与另一只虎(龙虎山上的锦毛虎)同在北平,岂不是心腹大患?
徐达不死,大概朱洪武也难以弛然而卧。但杀了这么一个兄弟、亲家,等于是自家吞食,又于心何忍呢?
这大概就是施耐庵写这样一段故事的原因吧,否则,送熟鹅干嘛?
施恩证明鹅鸭中有毒
很多学者、读者,乃至中医高手,都对徐达死于鹅鸭深表质疑。而且,认为此说不符合中医医理。施耐庵假如能够穿越而来,肯定会为这样的辩驳点赞。因为,他在《水浒传》中就已经给出答案了,徐达不是死于鹅鸭。
武松辞别施恩,与两个解差上路。书中写道,武松“行不过五里路,把这两只熟鹅都吃尽了。”吃完了熟鹅,前面就到了飞云浦。于是,武松便完成了绝地反杀,然后,明月之下斩杀了都监府十五人。
熟鹅不会导致徐达背疽复发,要命的是其中藏有毒药,施恩的熟鹅中没有毒药,所以,吃了没事。不仅没事,还大闹了飞云浦——武松反了。
武松身陷都监府是八月十五,血溅都监府是十月十五,杀了十五人,都是“明月”的暗示,那就是写的明朝那些事了。
如此说来,施恩的身上就有朱洪武的符码了。这个人物与二龙山的邓龙是一对对应双举的人物,“金眼虎”暗藏的是浑邓之龙,“金眼彪”则是形容这只虎的凶残。彪、虎“显圣”,见证自家大火并,亲手炮制的“孙立”,却成了“丧门神”。如此,“施恩”又怎么不哭呢?
这段故事与所有的隐伏明朝秘史的故事一样,都源自开篇引首以及“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见的白额锦毛虎,就是燕王(燕顺),雪花大蛇就是生于大雪节前夕属蛇的朱允炆。老虎要吓唬朱洪武,大蛇则朝朱洪武喷毒气,如此结局,倘若朱洪武“在天有灵”,宁不痛哭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