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被权臣架空之后 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杀了权臣
古代皇帝被权臣架空之后 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杀了权臣
对古代皇帝被权臣架空,为何很多皇帝不用斩首行动直接杀了权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古代的皇帝,大家会想到很多词,譬如,九五之尊、一诺千金、万人敬仰、一言定人生死……历朝历代,皇帝的权威和威严都是容不得侵犯的,即便是皇帝的母亲太后也得听从皇帝的命令。
然而,看过足够多历史剧的人们有时也不得不疑惑,既然皇帝权力如此之大,生杀予夺尽在皇帝手中,杀死一个人就和碾死一只蚂蚁一样轻而易举、无需担责,那为何还会出现史实中朝廷大权被权臣掌握,有些皇帝的婚姻大事都由不得自己做主,甚至有的皇帝成为一个空有名头实则傀儡的情况发生呢?
皇帝直接下令用斩首行动杀死挡路的权臣不就解决所有问题了吗?权力夺回来了,江山和美人又可兼得,何乐而不为呢?
的确,历朝历代,皇帝身在高位,手中权力至高无上,杀死一个与他作对的权臣来维护自己的权威,看似可行,实则得不偿失,轻则两败俱伤,重则皇帝殒命、生灵涂炭。
我们来思考,为何皇帝不敢斩杀权臣?亦或者是不想用斩首行动直接杀了权臣?
一、皇帝年龄幼小,权臣手握重权
1、幼年失怙,无所依仗
皇帝制度从秦朝开始就沿袭世袭制的选拔方式,大都由嫡长子继承。然而,有的嫡长子可能在小小年纪就成为了皇帝,甚至有的在襁褓中就已身在帝位。
可想而知,年纪这么小的皇帝,连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没有,如何能够担负起国之大任、分辨是非、谈论国事?可不得找到一些大臣来辅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手中掌握的人脉、资源越来越多,利欲熏心之下逐渐形成权力集团,成为权倾一时、掌握生杀大权的大臣,乃至皇帝被迫成为其傀儡。
2、手无实权,被迫妥协
那么,长大成人的皇帝,当他终于可以独当一面、处理朝政大事,想要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发布命令总是处处掣肘,无人听从,权力早已被架空。此时皇帝可以用斩首行动直接杀了权臣吗?当然不可以。
一方面,权臣辅佐皇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皇帝斩杀如师傅一样的大臣时,天下众人定会以不孝不义之名唾骂皇帝,其会被淹没在唾沫星子里,何谈树立平天下的威严。
另一方面,皇帝在逐渐成人的过程当中,权臣就止步不前了?非也。权臣也在成长,他们在辅佐皇帝时,不断扩张自己的羽翼,筑牢根基,有时候不惜以子女的婚姻为筹码,牺牲子女的婚姻自由,换取可靠的“朋友”,借此结党营私,提拔自己的亲信,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甚至很多人都在朝中身居要职、手握重权。
要想撼动这个利益集团,如同蚍蜉撼大树,实属幻想。倘若这个利益集团的核心人物被斩杀,动动脚指头,也能想到皇帝将会面临的窘境,皇帝有可能会被架空,甚至会被神不知鬼不觉地蓄意杀害。
3、孝庄帝元子攸斩杀权臣,反落得个被人勒死的下场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可太多了。譬如,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斩杀权臣就是个极其失败的教训。回首往事,权倾一时的尔朱荣和他的拥护者全力支持元子攸登基为帝,后来尔朱荣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甚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元子攸,成为其皇后。
可以说,纵览整个王朝,当时的北魏已经找不到一个能够与尔朱荣抗衡的人,无人能敌,尔朱荣可谓是只手遮天。可想而知,皇帝元子攸有多被动、多无奈,可谓痛不欲生。
皇帝元子攸要是生性喜欢纵情山水也就罢了,可偏偏他又有着滔天的掌权之心。元子攸时刻谋划斩杀尔朱荣的计策,终于寻得机会设计成功斩杀尔朱荣,本以为从此高枕无忧,欣喜若狂到大赦天下。
然而,好景不长,尔朱荣遗留的羽翼报仇心切,攻破王城,生擒了他。元子攸被俘后,一直被关押,每天搂着根冰冷的铁链度日如年,落得个被勒死的结局。
正如唐太宗所言:“孝庄帝羽翼心膂,无闻英彦,虽果于一剑之端,终致夷灭之祸。德之不健,斯可哀也。”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弱小和对手的强大,没有理智思考,脑子一热上了头,斩杀了权臣尔朱荣,最后却被尔朱荣遗留的羽翼残忍杀害,也使得老百姓流离失所,是他本人的哀,更是老百姓的哀。
4、康熙成功斩杀权臣鳌拜
当然,历史上也有斩杀权臣成功的例子,譬如,康熙皇帝就捕杀了权臣鳌拜,成功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可是尔朱荣和康熙皇帝的情况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康熙皇帝斩杀权臣时,经过了周密思考,并且团结了一批与鳌拜不和的人,真可谓是有大智慧、妙手段。
回顾这两段历史,我们反思,为何用斩首行动杀了权臣的元子攸,偏偏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核心在于在完全没有任何把握和完全准备的情况下,斩杀权臣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任何人都无法预料到斩杀权臣的后果,很可能皇帝会为自己招致杀身之祸,使得老百姓被迫上战场、背井离乡、食不果腹,真可谓生灵涂炭。
二、权臣背靠太后,系皇帝母系一族
皇帝不用斩首行动直接杀了权臣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
历朝历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娶妻嫁人定当门当户对,于是这种所谓的习俗便滋生了很多因为姻亲关系而越走越近的大臣们,他们通过结亲这一方式,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利益集团,官官相护、藤蔓连根。
最让皇帝忌惮的则是,很多权臣就是太后、皇后的母系一族。太后的兄弟姐妹是皇帝的长辈,不论是出于对权臣的忌惮,还是出于对姻亲的怜悯之心,皇帝都很难痛下狠手,随意斩杀权臣。
何况权臣的崛起很大一部分还是依赖太后的纵容。倘若用斩首行动直接杀了权臣,又把太后、皇后的颜面置于何处?还很可能招致不孝不义之骂名。在古代,名声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九五之尊的皇上。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三、权臣征战四方,尚有可利用之处
不论是统一的中央王朝还是四分五裂时期,历朝历代都有抵御外侮和防治内乱的强烈需求。
譬如,繁荣兴盛的大汉王朝和盛唐时期,亦需要抵御外族的欺辱和凌虐,征战四方的威武将军便应运而生,将军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深受战士和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大将军手握兵权,杀伐果断,更何况战场上的胜利都是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将军的威严和威信在军中更是毋需多言,士兵天然对将军有着誓死跟随的决心和勇气。皇帝敢随意用斩首行动直接杀了大将军这样手握实权、兵权的大臣吗?一定不敢。
1、一将难求
原因有二。
一是,靠着过硬实力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人,他们有着显赫的战功,自身领兵打仗的能力卓越,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他们的能力是一方面,天赋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另一方面。
所以这样的人才不是靠区区训练就能获得的,很可能十年难遇。皇帝斩杀了他们,又无后起之秀,青黄不接,很可能将国家带入战火纷飞的境地,于人于己都不利。
通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朝中大将真的很难求,譬如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清朝,能够征战四方的大将,两只手都数得过来。所以,用斩首行动直接杀了将军这样手握兵权、有能力征战四方的人,害人害己。
2、战士舍命拥护将军
二是,征战四方的将军在军中威信极高,甚至已经可能超越了皇帝的威严。如果皇帝随意斩杀权臣,又给不了一个过得去的说法,一个将军死去了,千千万万造反的士兵将会站起来为将军报仇雪恨。
倘若此时的皇帝只担有一个名头,空无实权,如何应对得了胸中一腔愤恨的千千万万的士兵?所以权力被架空的皇帝万万不可斩杀权臣,既是权宜之计,更是保命之计。
所以,不论是皇帝年幼导致被权臣架空权力,还是姻亲关系导致对权臣无法痛下杀手,亦或者是尚需权臣为自己卖命,种种原因都告诉我们,皇帝在尚未掌握实权、拥有誓死效忠自己的人之前,盲目斩杀权臣之举都是幼稚之举、害己之举。
结语
那么,九五之尊的皇帝难道就任由权臣欺压自己、架空自己的实权、当一个傀儡皇帝吗?不是。
我们再次把眼光放长远,去阅读历史、去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就会豁然发现,皇帝少时便饱读诗书尤其治国之书。
很多有眼光、善隐忍、能力强的皇帝都巧妙地化解了被架空权力这一无奈之事。他们没有用斩首行动照样收服了民心、收回了实权,成为真真正正为民造福、流芳百世的皇帝。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即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人生在世,也有他身不由己之处。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做这件事的后果以及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要把目光放长远,要把眼界打开。
即便是皇帝也是如此,皇帝也是身处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不能因一己私利随意处事,更何况对象还是手握实权的大臣、以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
皇帝不能因为权臣架空自己,就擅自做主用斩首行动直接杀了权臣,这样的盲目之举带来的恶果皇帝难食,他会面临杀身之祸。
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也难以承受斩杀权臣之后可能带来的宫变、兵变、战乱、流离失所的灾难。
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些巧妙化解被权臣架空实权的尴尬的皇帝,他们拥有着旁人难以匹敌的大智慧、大眼界、大胸襟,他们使用其他办法夺回实权,既方便了自己,又避免为老百姓带来灾难,实属可赞之举。
参考文献:
1、虞世南撰,陈虎译注.《帝王略论》:中华书局,2008年
2、《魏书》卷十《帝纪第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