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用让网 > 杂谈 > >正文

​山西出了个王家大院,被誉为民间故宫,如何把家修得比皇宫还大?

摘要山西出了个王家大院,被誉为民间故宫,如何把家修得比皇宫还大? 一个卖豆腐起家的农民,是怎样把家修的比皇宫还要大?五百多年来顺风顺水的王家,其传奇的背后是人为还是暗藏...

山西出了个王家大院,被誉为民间故宫,如何把家修得比皇宫还大?

一个卖豆腐起家的农民,是怎样把家修的比皇宫还要大?五百多年来顺风顺水的王家,其传奇的背后是人为还是暗藏玄机?

风光了数百年的晋商,给山西留下了很多典型的传统民居大院,其中,王家大院以其规模之大、雕刻精湛而成为山西民居大院之翘楚,总建筑面积超过了北京故宫,比故宫还要大1.6倍,有着“山西的紫禁城”、“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称号,甚至当地还流传着“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美誉。

灵石县的静升镇东临绵山,西临汾河,山水环绕,风景迤逦,古迹荟萃,正好应了“万物负阴以抱阳,风水绝佳”的古话。

而有着“民间故宫”之称的王家大院就坐落于此,历300余年才修建而成,大小院落231座,2078间房屋,这哪是什么大院,简直就是一座城堡!

远观王家大院,依山就势,五巷六堡一条街,错落有致,旖旎绚丽,气势宏伟;俯瞰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深邃壮观。拾级而上,站在大院的照壁前,南望静升村,远眺绵山起伏蜿蜒。

明清时期,灵石县出现了以王氏家族为首的四大晋商,分别是静升王家、两渡何家、夏门梁家以及蒜峪陈家。

其中,王家大院的主人就是静升王家,祖籍琅琊(山东胶南),后迁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实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元皇庆二年,王诚斋又率家族迁至现在的静升村,作为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分支,开启了王氏家族的全新篇章。

据史料记载,王家最初以务农和制作豆腐为生计,过着朴实的生活,到清朝因吴三桂叛乱乱局而走上了仕途之路,开始发家致富,并传承了28世70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大量的地产。

鼎盛时期,家族内从五品到二品的官员有100多位,可以说是富甲天下、高官满朝。

在清朝举办的四次千叟宴中,王家就参加了两次,这是非常罕见的,说明当时王家在政治和社会地位非常高。

康熙年间,王家大院的拥翠巷(又称王家巷)、锁瑞巷(日后恒贞堡西侧)、拱秀巷、义安院等也陆续修建和扩建完成,大院初具规模。

雍正、乾隆时期,王氏家族成员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文人商贾、医生官宦等人才济济。

到了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王氏家族已在农、政、商多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正因如此,王氏成员在静升村的住宅区慢慢由聚族居转变为王姓独居。随后,王氏成员又在钟灵巷内扩建怀永图院,俗称小瓮门,是静升村西唯一一座三层建筑。

整个王家大院,最具明清风格代表的建筑是高家崖,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建,历时16年建造而成,拥有35个不同大小的院落,房屋342间,每个院落都有祠堂、配楼、居所,以及书院、学堂等组成,是整个家族大院中最壮观、最精致、最令人赞叹的地方。此后,静升村的王姓子孙便居住在这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王家大院中。

令人惋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是在18世纪以后(清道光年间),因为时局、战乱等原因,王氏子孙四处飘摇,再无法复刻前人的辉煌,王家大院逐渐衰落,还有一部分还被出售给他们。

如今王家大院只有五分之一对外开放,包括高家崖堡、红门堡及王氏宗祠,占地4.5万平方米,有院落123套、房屋1118间,均为王家鼎盛时期所建,是整个大院的精华所在,也是大院建筑群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部分,被称为“三晋第一宅”。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王家的高家崖建筑群,两个三进式四合院组成,有东西南北四道门,从东门进入,南门一般不开只有婚丧嫁娶、接圣旨等重大事件情况下才开。西门在亭子底下,通过石桥可以连接两组建筑,北门在东北角专供家丁出入。

这是由兄弟两个合伙修建的,东面是老大的住宅-敦厚宅,中间是老二的凝瑞居,西面是共用的书院和花园。

它内部的结构为前堂后寝的布局,每一个主体院落的后面都有各自的私塾和厨房,北面是供家丁居住的围院。东面有磨坊院、长工院和车马院,功能齐全。

敦厚宅的门楼中间高两边低,似雄鸡昂首,叫做“鸡头门”,有着大吉大利的意思,门楼装饰非常漂亮,以木雕和砖雕为主,上面刻有琴棋书画。

在这里参观,仔细观察建筑细节,就能发现出身、长幼、官阶品级大小等被彰显得清楚明白。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规制不可越过长房,王汝成虽官高大哥一品,但因其是次子,所以门楼比官职五品的大哥要低矮一些,然而门槛却高于大哥;弟弟家的门口的上马石也比哥哥家的高不少。

来到厨房,我们可以看到用内三外四七道门把它分隔成三个等级院,主仆尊卑,一看而知全貌,长工和短工在下面的三等院吃饭,管家和账房先生在中等院吃饭,主人则在楼上的高雅餐厅用餐,不可轻易僭越,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如今,堡内遗存物品的陈设,依旧按照王氏家族原本的“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分门别类地陈列其中。

出了高家崖,站在大院北门的城楼上放眼望去,与它一桥相连的是红门堡建筑群,修建在一个很高的山坡上,气势宏伟,建筑从低向高分四层排列,东西对称,中间一道为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

相比高家崖,红门堡布局更规整,整整齐齐的一座四方城,堡内有2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现在开辟做书画馆、珍宝馆和王氏博物馆。

在红门堡的一处匾额上,有“规圆矩方”四个大字,仔细看,发现“矩”字多了一点,据介绍,这不是笔误,是为了告诫王家人做人做事都是规规矩矩的。

此外,庭院中的“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等格言、警句,至今都提醒着王氏族人,同时也是在教育我们每一个人。

王家祠堂,是五座祠堂中唯一向游人开放的一座,也是奉旨为王氏第十五世王梦鹏修建的。

最难能可贵的是,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装饰分布在整个大院,巧夺天工的装饰品比比皆是,走在院落中,好像走进了一座雕刻博物馆,被誉为“雕在石头栋梁上的史书”,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独特风格和魅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石雕多用于大门、牌楼、石狮等建筑部件,表现造型丰富,雕刻图案各具特色,有警示儿孙谨慎做人的吴牛喘月、二十四孝之一的乳姑奉亲、教五子名俱扬的五子登科等,让后人不忘家规,和善做人,谨慎做事;

还有江南水景,亭台楼阁等,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建筑细致精妙,让人惊叹不已。

木雕在王家大院题材各异,品种繁多,有浮雕、圆雕,有阴刻,还有镂空,无论抱头梁、挂落、雀替等,皆整体和谐,局部细腻,可谓工艺精湛。

就连门楼底部的吊柱仔细看都是雕花的,中间刻着牡丹,代表富贵;两边刻着荷花,代表富贵多子,也代表着富贵清廉。

砖雕多见于屋脊、望兽和房顶边沿的瓦当上,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其中位于乐善堂屋脊上的砖雕“悬鱼惹草”,虽构图微小,却精妙之至,品味颇高;还有松竹院门楣上的砖雕“凤戏牡丹、松竹梅兰、禄星”等,砖雕技艺画面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王家大院里,还珍藏着两件稀世珍宝,一是“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

二是慈禧西逃时留在王家的“一张组合式红木雕花龙凤床”。

王家大院的选址独具匠心,占据了镇上唯一居高临下的北山坡,规模宏大不失礼制,对外能展现足够的空间气派,对内满足了私密的氛围需求,彰显了当时王家的地位。功能布置上,起居、休闲一应俱全,各个房屋的等级、形制,每个门窗的制作、雕饰等,都有讲究,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和宗法礼制。

另外,王家大院五堡布局分别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以此迎合天机,寓意吉祥的同时,体现出王家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盼。

如果你有时间,我觉得你可以带着孩子来参观王家大院,在古人曾经读书的院子里,感受私塾的魅力,体验一场家风教育之旅,真是不亦乐乎。

#精品长文创作季#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