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5老骥伏枥,华丽转身成为大型无人机,我军高原空运可靠装备
运5老骥伏枥,华丽转身成为大型无人机,我军高原空运可靠装备
前几天我军最老的运输机“运5”在国防大学联勤学院举行的一次无人机运输空投试验中,完成了载重500公斤、航程500公里的“双500”测试,标志着我军大型无人运输机达成了实用化,这对于将来我军在人迹罕至、作战环境恶劣地区的作战后勤保障有了一件可靠的装备。
本次进行“双500”测试的运5B无人运输机在机场上短距离起飞,飞行500公里后准确的将战备物资空投的指定地点,由地面后勤保障人员回收,在使用高机动轻型卡车运抵模拟的第一线。
军迷们对于运5运输机太熟悉了,它是我国最早制造的运输机,仿制苏联的安-2运输机,该机为金属框架帆布蒙皮,最大起飞重量只有5.2吨、飞机最大载重量1.5吨,使用一台“活塞5”发动机,最大功率735千瓦,735×1.36马力=999.6马力。
运5运输机由于机身较轻,到达了1000÷5.2=192.3马力/吨,推力算是比较强劲了,可以在土路、草原…等,只要是相对硬一些的地面就能起降,对起降场适应能力很宽泛,并且它是双翼飞机升力较大,只需300米左右的起飞长度距离就能起飞。
运5上的“活塞5”发动机,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的技术难度可比涡桨发动机简单了很多,可以使用多燃料,并且启动性能好,一个摇杆就能让发动机起动了,甚至空中紧急停车也能使用摇杆再次启动,这是涡浆发动机不具备的能力,倒不是说这个能力有多好,而是要说明运5因为技术水平低,反而是驾驶安全性很高。
也正是因为运5环境使用适应性强、结构简单并且造价便宜,虽然飞行速度与喷气机没法相比,机内噪音很大,但它在我国有极广泛的使用范围,在部队、国土考察、农业/林业…等很多部门都在使用它,并且被军迷和航空迷们昵称为“空中拖拉机”。
本次大型无人运输机远程空投训练,很不简单,所空投的物资箱要由智能化的空投系统精确投放,需要有惯性导航和卫星精确定位,否则很难精准投放,地面部队根本没法回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运7、运12型中小型运输机大量服役,进入到1990年代之后运5飞机在空军虽然还保有一定数量,但它不在担任驾驶训练、伞降训练的任务了,而我国进入到2020年代之后,快递物流呈“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对鲜活商品的运输,对民用航空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节省时间和运输成本,大型物流企业开始考虑研制大型无人运输机来解决空运紧张的问题,而运5飞机平台成本很低廉,再加上最近10年间我国在无人机的飞行控制、无人化自主化控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使用运5B为大型无人运输机平台,进行中远程空中运输的方案也水到渠成。
运5大型无人运输机的样机,机身上有“中国航天”字样,说明参与研制它的单位层级是很高的,凡是有航天部门参与的装备,必然是“高精尖”,所以不能认为它的外形古老就认为它的性能很低,而且上升到军用层级,就更说明它的性能可靠,装备先进得到了认可。
我国是地形地貌复杂的国家,特别是西南和西北,高山峡谷千沟万壑,海拔超过3000米的大山连绵不断,这就给驻守部队的后勤补给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虽然这些年我国在西南西北和铁路网、公路网建设成就惊人,但与广大的西部地域相比总比例仍然很少的。
今年春节前,我军为了让驻守在班公湖南岸的官兵们过好节,从福建订购了大批包括:“佛跳墙”在内众多的浅盘野战食品,先由飞机从福建运到和田机场,再由新疆军区后勤部的运输团行程1000多公里才到达最前沿…图片里军用卡车要走很长的盘山道才能抵达山顶我军阵地。
特别是驻扎在这些环境复杂的地区部队、哨卡、兵站,由于交通不便经常性的导致后勤保障很紧张,道路损毁或者大雪封山时部队只能动用物资储备…这还是在平时,如果战时后勤保障矛盾会更加突出,因为部队驻守的地方都非常的荒凉,没有支援战争的条件,所有物资都要从后方运过去,但路途遥远还很可能出现路上险情而耽搁,物资上不去会极大的影响到战斗。
所以,在战争当中快速和及时将较大数量弹药、食品/水、药品运到离前沿阵地越近的地方越好,所以大型无人机是未来战争运输的发展趋势。
有军迷会问:不是有运输直升机吗?直升机确实可以以较快速度往最前沿运输物资,但是的数量不足以打造一条源源不断的空中物流航线,这得需要一二百架才行,而且直升机的机组会疲劳的,两三个架次的高度集中非常的疲劳,相反大型无人却能20小时以上的连续飞行,同时使用运5这样的运输平台,使用成本也会很低,更有利于高强度使用。
总之,使用了高性能的自主飞行控制、人在回路控制、卫星导航、智能化投放…的运5B大型运输无人机,我军在特殊环境的后勤保障能力将会有极大的改善,在找到快捷和低成本运输方式同时,也让运5B再次焕发青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