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是哪三,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为什么呢?
不孝有三是哪三,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为什么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那么,另外的两“不孝”又是什么呢?这在《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其中的“礼”,相当于今天的“规范”,而凡事都有自己的“规范”。上述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依照规矩,“不孝”有三种表现形式:对于父母,一味地顺从,见他们有过错,也违心地屈从,使他们陷入了“不义”的窘境,这是“不孝”的第一种表现(可见:孟子并不赞成对父母一味地“顺从”);家境贫穷,父母已老,儿子却不出去做官(或做事),以挣钱赡养他们,这是不孝的第二种表现;不娶妻生子,不能传宗接代,致使家中无后人祭祀祖先,这是“不孝”的第三种表现。综合起来看:这三种“不孝”,“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因而,崇尚儒家礼仪的封建社会,都把不能“传宗接代”视为家门最大的不幸,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且,越是“尊贵”的家族,越在乎“有后”。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为了传宗接代,不是尽情地娶妻纳妾,就是无节制的生育。有的,为了维持家族血脉的流传,还会采取“过继”,“借腹生子”,以及其他极端手段,延续香火。在民间,不生男孩的妇女,会受到歧视;在皇宫,后妃之间,甚至演义出“狸猫换太子”的荒唐故事。直到如今,“无后为大”的意识,仍在某些人头脑中挥之不去,故而,在妇女怀孕期间,就想方设法地测试腹中孕育的究竟是男是女。
然而,旧观念存在的土壤,正经受着时代车轮的碾压。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升”及“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理念的出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淡化。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真的是最不孝的吗
第一 这句话是谁说的?
第二 凭什么以他说的为衡量别人的标准?
第三 人活着是给自己活的,不是别人怎么说就必须怎么做,没按照别人说的做不一定就是错。别老是拿别人的道德标准绑架人。
没人有资格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请喷子自重。不认同出门右拐及可,别在这秀智商。
另外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不是没有后代而是父母老去无后人照料,请楼下各位毒舌,先去科普以后再来瞎逼逼。
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大家有什么看法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人没有生育后代(儿子)是最大的不孝。显然,孟子的这句话存在片面性、局限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差距。
原文及其注释
《孟子·离娄上》原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说,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没有生育后代(儿子)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娶妻一事,是没有尽到后辈尊敬父母的责任,而其他君子们都认为他应该如实禀告父母娶妻这件事。
后来汉代经学家赵岐《十三经注疏》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意思是:在礼义中,不孝有三件事:对父母的过错委屈顺从,陷父母于不义,此为第一件不孝的事;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能当官求俸禄(供养父母),此为第二件不孝的事;不娶妻,不生育儿子,断绝了后代,此为第三件不孝的事。三件不孝的事当中,没有生育后代(儿子),为最大的不孝。
思想根源
孟子,是亚圣,在传承和发展儒家学说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孟子对孝道的论述,根植于汉民族传统的信仰一一“敬天法祖”,其中,“法祖”的观念表达了汉民族的灵魂观。这种灵魂观,寄望于人的生命能在后代身上得到延续。母系社会之后,古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较浓,能把家族的血脉延续下去的,只能是男丁才可担此重任。汉民族的这种灵魂观,由此也产生了祭祀祖先的传统:人死而灵魂不灭,后辈的祭祀使先人的灵魂永存,而先人的灵魂世代保佑后人。对汉族人来说,家族的血脉传承是第一大事;因此,不娶妻生子而导致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积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孝道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之一。孟子的论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崇扬对民族血脉、民族文化的传承,劝导人们要生儿育女,要担当起传承和振兴全民族的责任。中国历史以来战争不断,需要大量人丁,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集权,必然鼓励生育。由此,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现实意义:批判与继承
《孟子·万章上》云:“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离娄上》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在孟子看来,事亲、尊亲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现,正因为孝成了人生最高的道德,所以孟子才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显然,孟子的这句话,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差距。对孟子的论孝,我们要抱着批判性继承的态度,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使儒家思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传统孝观念中的“事亲”、“尊亲”具有普世价值,应该弘扬。例如:子女在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养和教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感。
二、以“孝”为灵魂,以“爱”为内容,以“人”为对象,以“众”为目标,进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热爱人民等道德内涵的教育。
三、正确看待“传宗接待”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处理好“育与不育”、“生男还是生女”的问题。既不宣扬“丁克家庭”,又不“超计划生育”。
四、批评和反对: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道德水平,是不客观、不全面、不切合时宜的。新时代、新观念、新气象,必然倡导新的道德观、新的孝义、新的社会新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