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于成龙是什么人?他到底有多清廉?
历史上的于成龙是什么人?他到底有多清廉?
我们之前聊过清朝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累计贪污11亿两白银,他贪污的钱财折算一下竟达朝廷国库15年的财政收入,贪名可谓是遗臭万年。
而今天我们来讲讲康熙年间的于成龙,于成龙的美名可谓千古流芳。他为四十岁为官,一生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勤政节俭,堪称后辈楷模。
一提到于成龙,大家也许能想到央视一台前后播出过两次的电视剧《于成龙》。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于成龙有“于青天”“于半鸭”“于糠粥”的美名。
于成龙在浑浊的官场下,仍能坚守自我,甘于清贫,实乃康熙年间的一股清流。康熙皇帝共颁发了三次“卓异”表示赞扬于成龙,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三次“卓异”的功臣。于成龙身上究竟有哪些异与常人的特点呢?
舍命从政的大无畏精神
于成龙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到广西罗城做官,那里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百姓粮食不足。罗城土匪肆虐,频频掠夺百姓的粮食和钱财,在于成龙来罗城之前的两位知县许鸿儒和苗尔荫均被土匪杀害。
于成龙来到罗城县衙,那里荒草遍地,蛛网遍布,大门仪门都破落不已,县衙只有三间草房,于成龙只能将其简单打扫修缮,并把草房东边用于客厅,西边用于办公,中间用于睡觉。
由于县衙很破旧,手下也没有人马,所以睡觉时于成龙枕头下藏刀,床头旁放置了一把枪,以防土匪夜里偷袭。于成龙决定在罗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重新修典严办顽抗者,大力清剿土匪。
初到罗城时,义匪雷翠亭对于成龙有过一段救命之恩,在去罗城的路上,于成龙被土匪抓住被抢走钱财。危旦之际,雷翠亭救了他们,于成龙初来罗城没有人手,于是想趁机招抚雷翠亭为衙门捕快,任凭身边的人怎么劝说,于成龙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苗寨,说服他们一同剿灭恶匪谢德昌。
在于成龙的统战下,剿匪成功,于成龙便在罗城实现了为官的第一次报负。
为民请命的的赤字情怀
于成龙出生在山西的小村落,在家乡生活了40年,熟知百姓疾苦。在广西罗城的县衙里于成龙就写下一副对联:头上有青天做事要存天理, 眼前皆瘠地存心与民共治。
于成龙在福建担任按察使时,时时刻刻心怀百姓,敢于同康亲王和姚启生等福建官吏对着干,顶着被罢官的风险,只是为了搭救力主复查并平反涉及数千人的掉脑袋的“通海案”。
所谓通海案就是指当地渔民与台湾正常往来,而被判入狱的涉法案件。朝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反清势力颁布了“禁海令”,封锁台海,掐断其经济命脉。
于成龙就任福建按察使后,发现监狱里人满为患,而后了解到这些人都是因为违反“迁海令”被关进来的百姓。但这些案件都是由按察使,布政使先审后批阅的,相当于是定了性的案子。
当时涉案人数达6000余人,根据于成龙的调查,则提出了自己的怀疑,于成龙发现大量证据不足冤案,想要重审,但又谈何容易呢?
当所有人的不支持于成龙重申甚至反对时,他却有非凡的勇气,为了搭救因为禁海令而无端被抓的良善百姓,愿用项上人头去翻案。
嫉恶如仇的侠士风度
“累千盈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这曾是于成龙写下的对联,字里行间表露出他对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官员的憎恨。
于成龙的敌人很多,但他没有私敌,百性的敌人就是他的敌人,唯有以众人为利益的为己任者才是真正的侠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的大堂上去世,享年68岁,当时他还在审理案件,于成龙就这样操劳的为百姓度过了后半生。
于成龙过世后,康熙皇帝授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称号,谥号“清瑞”。
皇帝对朝臣大声说到:“于成龙在江南任两江总督,有的人说他改变了朴素之风,于成龙死后,人们看到他的房间,看到只有一套官服和几个破罐,没有什么其他物件。才知道他不管从小官到大官,自始至终很廉洁,被百姓称赞。”
因为他心里装着百姓,装着理想,当他触犯到了有些官员的利益,很多人带着私仇以谗言诋毁他,才编造出这样的谎言。当官像于成龙一样的人,成功至今又能有几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