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情重义,对盲人妻子不离不弃的痴情男子刘庭式
历史上重情重义,对盲人妻子不离不弃的痴情男子刘庭式
最近王宝钏挖野菜梗火了,大家都在讨论薛平贵,陈世美等渣男。其实历史一样有不同于他们的重情重义痴男子,他就是北宋时期的一名官员,名字叫刘庭式,他的故事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记载的。
故事是这样的:
刘庭式当时是乡里的书生,钟情于邻家一个女孩,后来两人订了婚,但是并没有纳币,纳币是婚礼中的第四礼,也就是给女家送聘礼,苏轼特意写未纳币,也就是说他们的定婚礼仪其实并没有完成,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订婚。
后来刘庭式去参加了科考,不负众望,金榜题名。进士及第。然而他钟情的邻家女孩就在这段时间里,因突发疾病双目失明。
刘庭式快马加鞭归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望心心念念的邻家女孩,但是女孩的父母觉得自己家里贫穷,女儿双目失明,订婚仪式又没有完成,刘庭式高中进士,自己家是配不上刘家了,因此不敢再提起婚事,邻居们也觉得未纳币无关道义,还有人劝刘庭式娶邻家女身体健康的妹妹为妻。
刘庭式听到这一切后,匆匆找到邻家女孩,对她微微一笑,说:“吾心以许之,虽盲,岂负吾初心哉!”意思就是:我的心早已经给你了,岂能因为你眼睛看不见了,就忘了我曾许诺的初心。
就这样,在大家的见证下,刘庭式与盲女成婚,婚后夫妻恩爱,这一段不负初心的故事随之传的当地家喻户晓,乡里都说他娶盲女是因为讲信用,有道义,不是真的爱一个盲人。
十几年以后,苏辙来到齐州做官,听到这个故事后,就写信告诉了在密州做官的哥哥苏轼,凑巧的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刘庭式这时也正在密州做官,苏轼就打听找到刘庭式想知道他和妻子盲女的故事。不曾想看到刘庭式伤心异常,原来,他的妻子盲女一直身体不好,刚去世不久。
后来旁人都劝刘庭式再娶,他总是表达内心伤心不已,断不肯再娶妻。
苏轼就问他:“大家都说你娶盲女是因为道义,不是爱,可你现在这么伤心分明是因为爱,盲女双目失明,没有美色,你爱她什么呢?为何如此伤心呢?”
刘庭式道:“我只知道死去的是我的妻子,眼睛好也罢,坏也罢,都是我唯一的妻子。如果我是因为她的美色而爱她,所以才伤心,那么她的美貌不在了,我的爱也就没有了,现在也不用伤心了,我爱她这个人,与她变成什么样子没有关系。眼睛失明怎么了,难道有眼睛的就都是好的吗?我就应该娶个眉目轻挑的女子吗?”
苏轼听了他的话,觉得他重情重义,非一般人。
就这样,刘庭式终生未娶,后来,有人在庐山看到被贬官的他,神采奕奕,走路轻快,像是当了道士。
苏轼欣赏刘庭式的重情重义,便在自己的集子里记载了他的故事,流传于后世。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便入心,入心,便是一生。
不管她是美丽的邻家女,还是双目失明的贫家女,不管旁人怎样的议论,都此生不负,她死,他就退隐山林,不再恋红尘。
不过这种痴情男子还是极少数了。
多的是发达了想换老婆的。[呲牙]
下面贴上苏轼对刘庭式这段故事的记载的古文原文:
【“予昔为密州,殿中丞刘庭式为通判职。庭式,齐人也。而子由为齐州掌书记,得其乡闾之言以告予,曰:“庭式通礼学究。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
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
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娶盲女,与之偕老。”
盲女死于密,庭式丧之,逾年而哀不衰,不肯复娶。
予偶问之:“哀生于爱,爱生于色。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爱从何生,哀从何出乎?”
庭式曰:“吾知丧吾妻而已,有目亦吾妻也,无目亦吾妻也。吾若缘色而生爱,缘爱而生哀,色衰爱弛,吾哀亦忘。
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为妻也耶?”
予深感其言,曰:“子功名富贵人也。”
或笑予言之过,予曰:“不然,昔羊叔子娶夏侯霸女,霸叛入蜀,亲友皆告绝,而叔子独安甚室,恩礼有加焉。君子是以知叔子之贵也,其后卒为晋元臣。今庭式亦庶几焉,若不贵,必且得道。”时坐客皆怃然不信也。
昨日有人自庐山来,云:“庭式今在山中,监太平观,面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坂,往复六十里如飞,绝粒不食,已数年矣。此岂无得而然哉!”
闻之喜甚,自以吾言之不妄也,乃书以寄密人赵杲卿。杲卿与庭式善,且皆尝闻余言者。
庭式,字得之,今为朝请郎。
杲卿,字明叔,乡贡进士,亦有行义。
元丰六年七月十五日,东坡居士书。
(出自《苏轼集·书刘庭式事》北宋·苏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