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女诗人朱淑真简介(朱淑真与李清照的比较不相上下)
宋朝女诗人朱淑真简介(朱淑真与李清照的比较不相上下)
朱淑真:宋朝女诗人,才华不亚李清照,在爱情上的勇敢无人能敌。
一
提起来宋朝女性文学家,人人皆知李清照。
朱淑真的名字就没有那么响亮了,知道她的人不多,但是她的才华和李清照不相上下。
她的才气大得要和欧阳修打笔墨官司。
这便是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诗从宋朝到现在,作者就一直搞不清楚。
有人说是欧阳修,有人说是朱淑真。
后人整理两人文集,都把这首诗给收录了。
古代人否定这首词朱淑真所作,理由十分可笑。
他们说如果是朱淑真所作,一个女子公开抛头露面去找情人,这何其淫荡,不利于朱淑真的形象,所以还是说欧阳修所做比较好。
其实朱淑真还有三首写上元节晚上和情人观灯的诗,写得比这个还大胆。
我们来看最著名的第三首: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在这首诗里,朱淑真和情人约会又开心又忙碌,两人回忆往事种种,只希望这一刻温柔永驻,只希望月色朦胧,给他们更多单独相处的时间。
在第一首里,朱淑真写她“归来禁漏逾三四,窗上梅花瘦影横。”说明她这次约会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将这首诗里的“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对比,很显然意境相通,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就很显然了。
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子敢于这样追求自己的爱情,是需要何等勇气。
但这么一个女子,竟然在历史上,她的身世,她的家世,她的籍贯都是众说纷纭。
二
有人说她是北宋人,有人说她是南宋人,还有人骑墙说他是北宋和南宋相交时的人。
说她是北宋人因为她的诗歌里没有对宋室南渡的悲愤,作为一个女诗人,她对家国政治是很敏感的,如果是南宋人,不应该没有感叹。
说她是南宋人则是因为朱淑真诗歌里,把钱塘称为皇州、帝城。她在诗歌里写过“风传宫漏到湖边”,还写过“天街平贴净天尘”,这都说明这时候宋朝已经把都城迁到了杭州。
还有她的身世和籍贯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钱塘人,有人说她是归安人,还有人说她是海宁人。由于理学家朱熹也是海宁人,碰巧两人都姓朱,所以有人为她编造出身世:朱熹的侄女。
这都是后人臆想,我们就从她的诗词里看看她的人生吧。
作为一个才女,她在少女时代就对爱情充满憧憬,她在《探梅》里写道:
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
她将梅花戴在头上,问朋友自己潇洒的样子像哪个?
自然她盼着像自己的情郎。
在秋天里她写诗: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她在梳妆打扮的时候想着自己是为谁容,想象着将来和自己的情郎在月下喝酒,赋诗。
或许这个时候她已经认识了初恋,她想象和情郎“能与知音云外居,相对吹箫做神仙”,
然而毕竟有缘无分,她写道:
门前春水碧于天,座上诗人似逸仙。彩凤一双云外落,吹箫归去又无缘。
这个才情如李白的人,最终还是飘然而去。朱淑真最终嫁给了一个官吏,这大概是个只知道钻营的小官,对朱淑真这满腹才情根本理解不了。
现实让她失望,让她孤独。
她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怨》,写道: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接连用了五个独字,写尽了她的孤独。
她把自己和丈夫的爱情比作把鸳鸯和鸥鹭关在一起,她埋怨父母(东君)不为自己做主,让花不开在连理枝上。
写道: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她暗暗发誓,绝对不和丈夫一样随波逐流,她写道: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就在这时,她遇见了自己初恋。
他们在上元夜约会,他们还在西湖上约会。
她那首《清平乐》可以作证: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他们两个携手游西湖,冒着黄梅细雨在莲花里穿行,累了就和衣睡在他怀里。
这哪儿是一个宋朝女子,这简直就是现代年轻人的爱恋。
后来两人分手,朱淑真为他写了很多相思的诗词,如“风流意思镌磨尽,离别肝肠铸写成”等等。
然而在那个年代,这样大胆的女子很难为社会所容。
四
她大概被丈夫送回了父母家,父母责怪她写诗词,朱淑真悲愤地写下了两首《自责》: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痛责那个时代对女子的不公,句句血泪。
但正因为如此,她的人生也受到了打击,她的父母将她的诗词付之一炬。
好在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有人整理她的诗作,就发现散失的很多,甚至连这个女诗人的生活年代、籍贯、家世都搞不清楚了。搜集出朱淑真337首诗和33首词。
从她的诗词里,让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勇敢而热情的女子。
魏仲恭说她死得似乎也很惨,魏说她”不能葬骨于地下“,这让人想起了对古代私刑里的浸竹笼,不禁不寒而栗。
但愿这个美丽的女子和亲爱的人化蝶而去了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