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众多黑科技的中国四大古船,有些技术至今仍被应用于船舶历史
集合众多黑科技的中国四大古船,有些技术至今仍被应用于船舶历史
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航海的辉煌历史,莫过于郑和下西洋了。
其实,中国古代对航海的贡献不止于此。
古人先后发明了多种船型,其中四大古船,集合了众多黑科技,是水上运输、捕鱼谋生和近海作战的主力船型。
出现最早的是沙船。
公元前525后,吴军攻楚。
双方在长岸 安徽当涂西南爆发激战,楚军主帅司马子鱼战死,楚军反击,缴获了吴军旗舰余皇。
吴公子光见状,事先安排熟悉水性的吴军士兵,潜伏在水中。
晚上,吴军高呼:余皇。
潜伏的吴军一呼百应,楚军骚乱,吴军乘势掩杀,楚军大败,吴军重新夺回了余皇。
图1 沙船是中国古代用于航海的一种防沙平底木船 余皇是春秋时期吴国水军装备的大型战船。
船体宽大,船身有三层船舱,外观似楼,有楼船之称,这就是沙船前身。
经过不断的改良,在唐代时,江苏崇明出现了一种平底海船。
沙船大小不同,载重不一,小型的200吨,中型的500吨,大型的1200吨。
郑和下西洋时,就有大型沙船的身影。
沙船艏艉方正、底部扁平,甲宽舷低,这一特殊结构,使它具有适航性好、吃水浅、载重量大,安全性高等特点,能在江河湖海广泛应用。
在清代道光年间,全国总共有沙船上万艘,仅上海就占总数的一半。
沙船的表现出众,也存在不足之处。
由于船底扁平,造成航速较慢。
经过实践摸索,船工对沙船进行了技术改造,在船艏加装梗水木、船腰增设腰舵、船艉加挂太平篮,实现全风向航行。
在七级大风下,沙船依然平稳行驶。
此外,沙船穿浪能力不足,削弱了它的远洋能力。
元至元十一年 公元1274年三月,由九百艘沙船组成的元朝艘队,在攻打日本途中遭遇台风袭击,元军损失惨重,这次失利与沙船的先天不足很有关系。
图2 福船的模型 清道光二十六年 公元1846年,一艘名为耆英的中国帆船,历时两年,从香港出发,经好望角,沿美国东海岸,到达英国,创造了中国帆船远洋航行的最远纪录。
耆英号以福建、浙江一带的海船为蓝本设计。
这种海船始于宋元时期,采用单龙骨,下尖上宽,艏艉高翘,以福建制造的质量最好,因此称为福船。
福船有两大特点:一是特有的双舵设计,能够在远洋近海操控自如,进退便利。
二是采用水密隔舱技术。
这种技术是将船舱分隔,互相密闭。
这么做一方面便于装御管理,另一方面提高了福船的生存能力。
即使有一两个水密舱进水,只需进行针对性的修补,不会对福船整体造成影响。
图3 《筹海图编》中的福船 郑和下西洋时,宝船是船队的主体,长146米,宽50米,吃水6米,排水量超万吨,船分四层,九桅十二帆,光船锚就重达数千斤,需要二三百人合力,才能启航。
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帆船,也是一艘超大号的福船。
明嘉靖年间,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描述福船高大如楼,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口。
正因如此,福船稍加改造后,就能成为一艘战船。
戚继光在闽浙沿江组织抗倭船队,福船是这支船队的主体。
战船底层为压舱石,二层居住士兵,三层日常操练,四层装备了各种大小火器,用于对敌作战。
由于身高底尖,适合近战冲击,对敌船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载福船城风下压,如车辗螳螂,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
正因为福船优势明显,明朝水军的主力以福船为主,威力惊人,战果显著。
图4 临高拖风船,广船的一种 福船特色鲜明,广船同样表现突出。
广船,萌芽于唐宋时期,成熟于元明,因产于广东而得名。
它与福船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大小相当,船型类似,都是以头尖体长,上宽下窄为主要特征,船体结构同样采用了水密隔舱技术。
广船也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福船的材质以杉木为主,广船采用的是产于东南亚珍贵的阔叶树种铁力木,具有质重坚韧、耐磨损、耐腐蚀、不易变形、抗虫蛀等特点,不过价格是杉木是两倍。
广船的龙骨均是铁力木的。
有了这套坚硬的骨骼,广船的适航性和耐用性远高于福船。
图5 明末清初外国人画的珠江口的广船,基本和福船一样 此外,广船还采用了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和多孔舵。
简单来说,广船桅少帆多,一桅多帆,而且帆宽大于船宽,是当时中国船帆面积最大的船。
而多孔舵则是在舵叶上有棱状孔。
这一小小的改动能使舵叶两侧的水相互联通,减少转舵力矩,操作省力。
金华兴是广船的典型代表,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船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三桅古帆船,始建于清代后期,2004年5月,一支海洋科考队发现了仍在海上捕捞作业的金华兴。
它全长28.5米,宽8.2米,主桅杆高23.5米,排水量二百吨,有八个舱房十六个铺位,底板和肋板分别采用了铁力木和香樟木,是不可复制的活化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可惜在2008年7月7日,金华兴在珠海离奇沉没。
十天后,金华兴打捞出水,当地政府将对其进行大修后,计划成立古帆船博物馆,让它找到最终的归宿。
图5 巴里绘制的鸟船侧视图与正视图 图6 巴里绘制的鸟船甲板布置图 作为最后一种出现的木帆船,鸟船创造了中国木帆船最后的辉煌。
因航行速度快,如海上飞行的水鸟,故名鸟船。
因船眼上有绿色的眉毛,又称绿眉毛。
鸟船诞生于嘉靖年间,最初的船型修长,艏艉尖细,船身低矮,三浆一橹,可容纳三五十人,是浙江沿海常见的小型渔船。
万历年间,出现了鸟船2.0版。
船身进一步加大,由四浆变成六橹,船艉增加一橹,这样可以做到有风扬帆,无风摇橹。
到明末,远洋贸易大都以鸟船2.0plus为主力。
船身长达23米,船尾设橹,取消了两旁的船橹。
鸟船体积的增大,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随着热火器的普及,明朝水军大量装备了鸟船,用于近海作战。
为了适应水战,鸟船分为单层和双层,每艘船装备的大小火炮,少则18门火炮,多则36门火炮。
商人看中的鸟船载重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将其豪华装修,造价是官船的数倍,在船艏二侧设有牙状设置,用来防止海盗登船,在薄弱部位钉着铁钉,使贼不得近板。
正因如此,鸟船成为海盗重点关注的对象,明末大海盗刘香将抢劫的鸟船据为已有,改装成载员三百余人、架炮十余门的海盗船。
图7 鸟船,又称绿眉毛,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 清初,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成为清廷重点打击对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建造和筛选了大量大型鸟船,据汪楫在其《使琉球杂录》中记载:船长十五丈有奇,阔二丈六尺,桅高十余丈,头桅踰其半„„战台各翼以扶欄列炮十二。
虽与郑氏集团的三十六门炮的鸟船相比,仍存在差距,不过在东亚已经是十分先进的战船了。
凭借这些战船,施琅最终歼灭了郑氏舰队,郑克塽被迫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实现了统一。
战后,鸟船失去了利用价值,纷纷拆解,直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尘封的国门,此时,清廷才意识海防的重要性,醒悟之际,为时已晚。
中国古代四大古船,集合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有些技术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各类船舶。
然而先进的技术受制于落后的观念,不但没有享受技术红利,反而助长了对手的技术进步,这是技术的不幸,也是时代的悲哀,戒之!鉴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