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温庭筠生平 温庭筠结局 温庭筠子女 温庭筠诗作
唐朝诗人温庭筠生平 温庭筠结局 温庭筠子女 温庭筠诗作
建安时期的中国,确也出了一批文学上的俊杰。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在兄长曹丕的威逼之下,七步成诗,写出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经典诗句。曹植的敏捷,使之躲过一劫。这种信手拈来的快捷流畅,其实是植根于深厚的学养基础。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加上急中生智,临场发挥,是很难在较短时间完成高质量的命题作文的。文学上的奇才,可遇而不可求。
到了晚唐,文坛也诞生了这样的一位奇才——温庭筠。
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宰相彦博之孙也。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唐才子传》
姓温,名庭筠,字飞卿,老温的名字起得堪称儒雅,也有诗情画意,看上去颇动过一番脑筋。不过,他却有一个与之极不相称的绰号,人称“温钟馗”。由此望文生义,温秀才的相貌相当地惊人,大约五官的摆布,不怎么悦客,要是在光线暗弱的巷道里狭路相逢,可能要吓人一惊一跳。若在街市上,淑女遇之,甚至要绕道而行的。
所谓人不可貌相,就是这个“温钟馗”,还有一个绰号,叫“温八叉”。据说凡八次叉手,立马可以写就一篇锦绣诗篇,而且诗成人惊,颇有当年曹植七步成诗的敏捷,甚至,比起曹植,可能还要快一点。倘若有足够的时间,让他静下心来写,也是下笔万言,琴心剑胆,气势绵绵。写文章的速度与质量,于他而言,不是负担。
凡大文人,必集小文人之长,出小文人之秀,有异人之处。温庭筠还有一个绝招,精通音律,几乎能“有弦即弹,有孔即吹”。这样的奇人,初到藏龙卧虎的京城长安,立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京师重地,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但人才之中,缺乏奇人。温庭筠的文章好,挥手之间,弄得满纸生烟,四座惊叹;再弄起音乐来,吹拉弹唱,无所不会,身集两技之长,相貌又吓死人,更是奇上加奇。“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可以想见,温庭筠的到来,在京城文人圈子里营造了一种全新的氛围。所以,连宰相令狐绹也会派人登门,延请他入幕,喝喝酒,写写诗,得个团结文化精英的美名。
凭着满腹的才学,温庭筠只要稍稍努力一下,可以有许多次中举的机会,可是他天生闲散惯了,到哪里都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进了考场,根本不把严规苛则放在眼里,题目浅些也就罢了,偏不安份守纪,答好卷子,左顾右盼,向其他考生无私伸出援助之手,搅扰场屋。
这是一个有才学却令考官不喜的考生。有一次,一位叫沈询的考官晓得温庭筠不太安稳,特地召到帘前单独应试。温庭筠不乐,大吵大嚷,等他出得考场,又得意地向别人炫耀,这回,我老温又暗中帮助了八个人。在严密的注视之下,还能为邻铺假手,真是匪夷所思。因此,温庭筠又得了一个绰号,叫“救数人”。
在唐朝的诗人群体中,像他有这么多绰号的,几乎少有。绰号之多,大约都是热心文友们戏说出来的。像他这样在考场上把卷子做好,还要热心助人,不惜名落孙山的,如此置功名于不顾的,也是稀少罕见。
温庭筠累年不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文无行”。《旧唐书》关于他的传记中,在肯定他才华的同时,却又加了这样一段:“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
与当初盛唐才子崔颢的性质一样,嗜酒,还有些花心,属于生活作风不检点的一类。大人们家里蓄妓一厢房是可以的,但平常秀才,尤其是出了名的文人,没有一定的背景,是轻易不能寻花问柳的。而温庭筠的这几样嗜好,看起来还相当地严重。也许,温庭筠看透了什么?时至晚唐,科举考试,已远不如当初那样神圣庄严。人才的铨选荐拔,已经成了官场派系之间的交易筹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