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用让网 > 杂谈 > >正文

​室韦古国

摘要室韦古国 室韦也称室卫,由鲜卑、乌丸、靺鞨、契丹等民族,甚至有部分斯拉夫人组成的联合体。这个国度,杂有多个部族或民族成分。他们一直居住在大兴安岭,及嫩江流域的广大地...

室韦古国

室韦也称室卫,由鲜卑、乌丸、靺鞨、契丹等民族,甚至有部分斯拉夫人组成的联合体。这个国度,杂有多个部族或民族成分。他们一直居住在大兴安岭,及嫩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内。

《北史·列传第八十二》载:室韦的“‘室’或为‘失’,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失韦。”还说:室韦“与靺鞨同俗” 。

《新唐书·卷第一百四十四·室卫传》说:室韦是“契丹别种,东胡之北边,盖丁零苗裔也”。又说:“其语言,靺鞨也。”

同书还说:“其北有东室韦,盖乌丸东南鄙馀人也”。

……。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载:辽东郡所属的县城中,“险渎、居就,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辽也。”

此“室伪”,与“室韦”有没有关系?二者发音相同,是否相关?

汉时的险渎、居就二县位于室伪山,室伪山出室伪水,向北流到襄平县汇入辽河。此辽河,应该是“小辽河”,已经干涸;其流向与现在的辽河相同,位于辽河东侧。襄平县是汉朝设置的县治,位于现在辽宁省辽阳市附近。襄平南侧有室伪山,与大兴安岭位置相差甚远。从地理位置上看,室伪山与室韦族,应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是不是室韦人是室伪山的人北移,留恋自己的祖居地而得名?

室韦人所居地,是原鲜卑人的地方。鲜卑人于秦汉时期,开始向南、向西转移。汉朝以后,中国文学文字已经非常发达,如果室韦人是这时迁徙过去,又是按部族这么大的规模,是应该有史料记载的。——但是,没有。 说明室韦人不是外迁的民族,只能是鲜卑人南迁之后遗留的鲜卑人,或未南迁的鲜卑分部。在未南迁的原鲜卑部族中,也可能有部分归属于鲜卑的土著民族,包括原始契丹人(審计国)人、丁零人等,甚至有东斯拉夫人种等。

很多书都说室韦与契丹同类,是否有互相引用之嫌?虽然同类不一定同源,但在相同环境的条件下生存时间长了,可能就形成“同类”了。不过,契丹与室韦两个民族生存条件是相似的,只是南北之分,是决不能排除二者属于同类。

南北朝时,室韦在中国的史典《北史》中出现。室韦的来源,据现有资料很难十分清楚。但有一点是能够清楚的:室韦人所生存的地点,是鲜卑人生存的原始地点。在历史长河中,鲜卑人一直发展壮大,把族群中心从东北向西南迁移六次。他们建立北魏大朝廷后,最后融入汉人群体中。应该说鲜卑民族是强大的,是不会随意丢弃自己祖居地的。所以在鲜卑祖居地中生活的人一定还是以鲜卑人为主的遗民。

室韦有一部分人曾住在大鲜卑山一带,被称为鲜卑。而拓拔氏人又明确把他们与自己分开来,称他们为五部室韦,按附属国待遇。把他们与自己的元魏相分离,似乎室韦人与鲜卑无关。鲜卑的概念,是个庞大的民族集团。鲜卑下有很多部族,是独立为国或部族的。室韦为其一个属国,是不足说明室韦与鲜卑无关的。特别是到元魏灭亡时,必有一部分鲜卑人逃回到祖居地,充实到室韦人中。所以唐宋时期,室韦增加到二十多个部族。显然,这里面一定会有新充实的鲜卑人部族。

在唐朝和辽国呈雄时,室韦曾与黑水靺鞨邻邦。在东北古代,那种不定居的民族生活中,也必然会有靺鞨人的部落流进室韦中。

《新唐书》似乎还说室韦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丁零苗裔。

早在尧舜到商周之际,北方的丁零人就很活跃。再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丁零遗人一直生活在中国北方。其中一部分丁零后人的部族在嫩江流域定居时,他们的人口成分已经非常复杂了。

史料很明确,室韦与契丹、库莫溪等一样,都是“丁零苗裔”。丁零是个古老的民族,一直居住在蒙古高原上。按《辽史》所载,契丹人是炎帝后裔。如果丁零与室韦、契丹同类;那么,丁零人应该也是炎帝的后裔。也就是说,室韦人是炎帝后裔。

《新唐书》述,东室韦属乌丸余人。乌丸也叫乌桓,是东胡遗人,也在中国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根都是黄帝后裔。

在各种史典中,室韦人有黄室韦、大黄室韦、小黄室韦等,也有称之为黄头室韦的。是因为他们的头发是黄色,显然,他们应该是白种人。这个时期,应该有东斯拉夫民族的罗斯人在此处生活。

如此看来,室韦这个小国内,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包含着多个不同的民族种类。

晋以前的史书中,未曾见过室韦的记载。只在《北史》以后的史书中,才有专门的“室韦传”。

北魏时,室韦分为五部: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

《北史·列传第八十二》载:在室韦国内“有大水从北而来,广四里余,名奈水”。

这个奈水,就是现黑龙江省的嫩江。

同书卷中还说:室韦“人贫穷,突厥以三吐屯总领之”。还说:“语与库末奚、契丹、豆莫娄国(铁骊国前身)同” 。

南室韦有25部,北室韦有9部,其余不详。“其俗,丈夫皆披发,妇女盘发,衣服与契丹同。乘牛车,以籧篨为屋,如突厥羶车之状。度水则束薪为伐,或有以皮为舟者。马则织草为韀,结绳为辔。匡寝则屈木为室,以籧篨附上,移则载行。以猪皮为席,编木为藉。妇女皆抱膝坐。气候多寒,田收甚薄。无羊少马,多猪、牛。与靺鞨同俗,婚嫁之法,二家相许竟,辄盗妇将去,然后送牛马为聘,更将妇归家,待有孕,乃相许随还舍。妇人不再嫁,以为之妻,难以共居。部落共为大棚,人死则置其上。居丧三年,年唯四哭。其国无铁,取给于高丽(句丽)。多貂”。钵室韦在北室韦之北千里,用桦甸市皮盖房子。钵室韦的西南方是深末怛室韦,冬季穴居。再往西北走是大室韦,“径路险阻,言语不通,尢多貂皮及青鼠。”

室韦所居住的地方,是鲜卑人的祖居地。鲜卑曾多次向南西迁徙,留下的地方,很难再有强大的民族补充进去的。因为有能力的民族,一定会往南方移动,寻找更好的居住条件。不会有民族从条件优越的地方,迁徙到条件恶劣地方。而室韦人去了。显然他们对生存条件的要求不高,只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寻求没有打扰的生活。

有些史料分别记载,室韦人“与靺鞨同俗”,又有记载表明他们与东胡、乌丸同类,也有说与契丹同类……。充分说明室韦的民族或部族成分十分复杂,他们的先祖来自多个方面。

如果他们有的部族属于契丹人,按契丹人自述,应该是炎帝后裔。靺鞨是肃慎的后裔,肃慎也是炎帝的后人。殊路同归,从不同的方面,证实了室韦人中起码有一部分属于远古炎帝后裔。

而其中又有与东胡、乌丸同类,也有的书中说室韦与鲜卑同类。此二说,应该属于黄帝后裔。另外的“黄头”室韦,则应该是白种人。

显然,这些史料记载,都说明室韦人是一个多民族的古国。

《新唐书·卷第一百四十四·室卫传》载:

“地据黄龙北,傍峱越河,直京师东北七千里,东黑水靺鞨,西突厥,南契丹,北濒海。其国无君长,惟大酋,皆号“莫贺咄”,摄筦其部而附于突厥。小或千户,大数千户,滨散川谷,逐水草而处,不税敛。每弋猎即相啸聚,事毕去,不相臣制,故虽猛悍喜战,而卒不能为强国。剡木为犁,人挽以耕,田获甚褊。其气候多寒,夏雾雨,冬霜霰。其俗,富人以五色珠垂领,婚嫁则男先佣女家三岁,而后分以产,与妇共载,鼓舞而还。夫死,不再嫁。每部共构大棚,死者置尸其上,丧期三年。土少金铁,率资于高丽。器有角弓、楛矢,人尤善射。每溽夏,西保貣勃、次对二山。山多草木鸟兽,然苦飞蚊,则巢居以避。酋帅死,以子弟继,无则推豪桀立之。率乘牛车,蘧蒢为室,度水则束薪为桴,或以皮为舟。马皆草鞯、绳羁靮。所居或皮蒙室,或屈木以蘧蒢覆,徙则载而行。其畜无羊少马,有牛不用,有巨豕食之,韦其皮为服若席。其语言,靺鞨也。”

其上内容,与《北史》内容基本相同。

这个时期的室韦人部落,“分部凡二十馀:曰岭西部、山北部、黄头部,强部也;大如者部、小如者部、婆莴部、讷北部、骆丹部,悉处柳城东北,近者三千,远六千里而赢;最西有乌素固部,与回纥接,当俱伦泊之西南;自泊而东有移塞没部;稍东有塞曷支部,最强部也,居啜河之阴,亦曰燕支河;益东有和解部、乌罗护部、那礼部、岭西部;直北曰讷比支部,北有大山,山外曰大室韦,濒于室建河,河出俱伦,迆而东;河南有蒙瓦部,其北落坦部;水东合那河、忽汗河,又东贯黑水靺鞨,故靺鞨跨水有南北部,而东注于海。峱越河东南亦与那河合,其北有东室韦,盖乌丸东南鄙馀人也”。

其上,所说的“峱越河”,就是嫩江。后面,所说的,俱伦泊是现在的贝尔湖,室建河是现在的洮儿河,那河是松花江东流段,忽汗河是牡丹江。

强调了东室韦是乌丸遗人,说明这时的室韦部族十分繁杂。其中的黄头室韦是黄头发的白种人,而乌素固部、移塞没部等原属应该是匈奴部族。

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室韦开始到唐朝贡献给貂皮。以后再多次入朝。

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室韦背叛了唐朝,唐派将军李多祚带兵北伐,打击了室韦,安定了北方。

唐中宗景龙初(公元707年),室韦重新到唐朝献贡。并请唐朝出兵帮助讨伐突厥。

玄宗开元、天宝间(公元713——755年),共到唐朝进贡十次。

唐代宗大历中(公元772年),到唐朝十一次。

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室韦与奚一起,为寇唐边城振武。唐朝派员出使室韦,想先礼后兵让室韦退兵,室韦却扣留使臣,大肆杀掠而去。第二年,室韦又派使者来朝谢罪。

唐文宗大和中(公元831年),室韦三次到唐朝贡。

唐懿宗大中中(公元859年),又去唐朝一次。

唐僖宗咸通时(公元873年),室韦的大酋长怛烈与奚,都派遣使臣至唐京城朝拜。但是,当唐朝开始走向末落的时候,室韦与唐朝关系方面的一些事,也因史官原因而失传。

唐时,由于室韦所占地理位置关系,很少受外来强权的影响。

辽宋时,室韦成为辽国的附属,南方部族成为辽国内部族,北方部族成为辽的附属国或国外部族。

契丹民族发展起来之后,室韦便受到南方契丹人的威胁。公元890——900年之间,室韦的多数部族都被契丹人征服。两个民族虽然同源,但都在为各自的利益奋斗着,于是强者占有了弱者。

据《辽史》记载:

公元900年,小黄室韦不服契丹国,辽太祖派兵讨伐。

公元901年,相当于唐昭宗天复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带领本部人马,“连破室韦、于厥及奚帅辖剌哥,俘获甚众”。看似室韦损失很大。

公元908年,一些吐谷浑人逃向室韦;契丹在吐谷浑的请求下,派出轻骑兵到室韦索要这些人,室韦不得不放给契丹。

公元916年以后,辽国立国号为神册,同时扩张权力范围。12月,辽国“收山北八军”,包括了室韦所属的全部军队,统归辽国。

《辽史·卷三十六·兵卫志》记录有,部族军的西北路招讨司,下辖室韦部部族军。在属国军中,有黄室韦、小黄室韦、大黄室韦、黑车子室韦等属国军。

《辽史·卷四十六·志第十六·百官志二》载,北面属国官中有“室韦国王府”,及“黑车子室韦国王府”等,等同二级王府,国王“准部级”。另外,在部族官中,有“七火室韦部”、“黄皮室韦部”等王府。

看样子,辽国把室韦各部族分得七零八落。其中,一部分室韦部族划归辽国内部的部族,如:七火室韦部和黄皮室韦部所属的室韦人等。一部分室韦部族划归为辽国的附属国,如:室韦国、黑车子室韦国等。

其实,室韦人一直是很守本分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记录中,没有他们寇盗、侵犯别人的文字记载。这个民族虚弱、任人摆布,但他们很有韧性、成员很多,在中国东北的历史中存在很长时间。

有的资料说,现在的达斡尔族就是契丹人的后裔,也许是可考究的。但从地理分布方面看,达斡尔似乎属于室韦后裔,更准确些。有一点可参考的是,契丹与室韦属于“同类”。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