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用让网 > 生活 > >正文

​五经指的是什么书?你都读过吗?

摘要五经指的是什么书?你都读过吗?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质是一部独立撰写...

五经指的是什么书?你都读过吗?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质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人们常说,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十三经”。其实,“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对于“十三经”,只要知道“四书五经”,这十三部经典就能很快记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前两本出自《礼记》,而“十三经”中还有两部书名都带有“礼”字,即《周礼》和《仪礼》。《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通过了解“四书”,我们能由此关联,记住“十三经”中的五本经典:《礼记》《周礼》《仪礼》《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易》《礼》《春秋》,也就是《诗经》《尚书》《周易》《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和《春秋》。《春秋》是指《春秋》加上《春秋左氏传》,因为《春秋》实在太过简略,没有细节更没有情节,有些地方亦不知所云,所以左丘明为其作了注释,实际上很多字句自成一体,独立成文,这就是《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或《左传》。此外,还有两本书也是给《春秋》作注的,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这两本书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通过回忆“四书五经”,并稍加联想,我们就可以记住“十三经”中的11本:《礼记》《周礼》《仪礼》《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剩下的两本比较专业,分别是《孝经》和《尔雅》,前者是谈孝的,后者是一本对字词进行解释的工具书。

  《左传》的阅读特点

对于“十三经”的品读顺序,笔者认为,倘若从《左传》开始读,熟悉了《左传》,那么其他十二本经典读起来将会非常顺畅。

为什么呢?至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左传》具有可读性。

在语言上,《左传》可以说是中国散文的源头。著名翻译家马悦然对《左传》极为推崇,他说:“我一九四六年开始学中文的时候,第一个课本就是《左传》……一九六五年以后我开始大量翻译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的东西,但我的心在先秦。《左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我有空就会看看《左传》。”我们阅读《左传》,会感受到其行文的音韵和节奏之美。

在内容上,《左传》具有故事性,其文不是说教,也不是训诂,而是充满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和宫殿里的唇枪舌剑,十分精彩。《左传》不仅写到了春秋五霸,写到了管仲、晏子、子产、子罕等名臣,还写了许许多多的奸臣和小人。

第二,《左传》具有丰富性。

《左传》大量引用《诗经》《周易》,而且恰到好处。翻开《左传》的第一篇《隐公元年》,就可以看到它引用了《诗经》,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隐公三年》亦多次谈到《诗经》,如“《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等,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经》的意义和《诗经》在当时政治中的作用。同时,《左传》还保留了当时的很多谚语,如“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心则不竞,何惮于病”“狼子野心”“高下在心”“老将至而耄及之”“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室于怒,市于色”“唯食忘忧”“民保于信”等。

《左传》中的思想史

《左传》主要记载史实,其中很多故事蕴含许多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萌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例如,《宣公十五年》记载了“结草”典故: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魏武子生病,在他神志清醒时立了一个遗嘱,命令死后将宠妾嫁人,但是他在弥留之际又更改了这个遗嘱,他说,要让这个宠妾为他陪葬。到底哪个遗嘱有效呢?魏颗作出了理性的判断:“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关键看死者立遗嘱时的精神状态,这可以说是现代《继承法》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的滥觞。

《左传·襄公九年》记载了一段关于盟约效力的辩论:

子孔、子蟜曰:“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子驷、子展曰:“吾盟固云:‘唯强是从。’今楚师至,晋不我救,则楚强矣。盟誓之言,岂敢背之?且要盟无质,神弗临也,所临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也,是故临之。明神不蠲要盟,背之可也。”

这里提到了一个概念:“要盟”,即强迫签订盟约。春秋时代的人们就已经提出,被强迫而签订的盟约是可以违背的。一方以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

《左传·昭公元年》还记载了一位女子同时被两个男子追求的故事:

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犯惧,告子产。子产曰:“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与。”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

两人都希望抱得美人归,子产的建议是:“唯所欲与”,即要看女子自己的意愿。女子的哥哥徐吾犯听从了这个建议,让这两个男子“请使女择焉”,让他们不要吵不要闹不要斗,而是让他们心仪的女子自己决定。这个故事可以作为我国古代婚姻自由思想的一个典型。

  《左传》的当代价值

首先,《左传》有助于涵养文学。《左传》文字精妙,值得反复玩味。大众认可的古文选本《古文观止》选文共222篇,其中《左传》34篇,占到15%以上,是《古文观止》选录最多的书。当前,还有《<左传>文学研究》《<左传>文章艺术研究》《<左传>中的战争语篇描写研究》《世族书写与<左传>叙事研究》等专著不断出版,说明《左传》的文学生命力是极为强劲的,还有很多学者在从写作的角度研究《左传》。精读《左传》,可以让我们领略写作的妙处以及文学的典雅、崇高与永恒之美。《左传》一直深受历代学者的喜爱,如晋代杜预就自称有《左传》癖,清代有专门从文学角度评点《左传》的专著《左绣》,清末民初最受欢迎的翻译家林纾也非常推崇《左传》,这些都说明了《左传》的不朽魅力。

其次,《左传》有助于提升谈吐。朱自清在其代表作《经典常谈》里,将《左传》列为“三部说话的经典”之首。《左传》里有很多对话,这些话语或犀利、或机智、或幽默、或感人,或侃侃而谈、斐然成章,或左右逢源、曲尽其妙,可以说“历千百祀,跂想高标”。杨树达在《修辞学讲义》中谈到“修辞之益”,一口气举了九个口才重要性的例子,其中七个出自《左传》。

再次,《左传》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左传》的内容注重道义与礼仪,在中国古代的认可度非常高,“春秋笔法”就体现了《左传》在这方面的特点。翻阅“二十四史”也可以发现,大臣向君主、谋士向长官建言,阐释“某事可”“某事不可”时,经常引用《左传》中的例子,引用《左传》往往能够得到听者的重视与采纳。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