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爷窖藏10年53度
祖师爷窖藏10年53度
祖师爷窖藏10年53度的酒,价值连城,你知道是什么酒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说到茅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我国的国酒,茅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茅台就是高端白酒的代名词,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茅台的酿造工艺非常复杂,一般人根本无法接触到这种酒。不不过,在我国有一个地方,却有着全国最好的酱香酒,这个地方就是贵州遵义。那么,为什么遵义的酱香酒这么好喝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老北京述闻 传说故事》,黎晓宏 总主编,杨良志 主编,杨劭劼 编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什刹海:“活财神”沈万三与“十窖海”
什刹海在北京鼓楼的西南方,有着极其宽阔的水面,四周种着许多高大的柳树、槐树、杨树,风光秀丽。夏天,人们在那里可乘船可散步;冬天,人们可以在银白色的冰面上做各种活动:坐冰车、滑冰、打冰球……
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以及沿岸名胜古迹和民居组成。这里的胡同和院落组成了老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
什刹海,有不少人把它写成“十岔海”。看一下区域地图,周围胡同肌理真是七横八岔,名称上叫“斜街”的就有不少。什么烟袋斜街、白米斜街、马尾巴斜街(现在改叫东不压桥胡同)……还有许多虽不叫什么斜街,但净是东倒西歪斜不拉的胡同,如鼓楼西大街、一溜河沿、石碑胡同、甘水桥、北官房胡同、南官房胡同、羊角灯胡同、马王庙街……看来叫该地区“十岔海”是有理有据的。
什刹海,也有人把它写成“十刹海”。用“十”表示了数量,“刹”又表示了庙宇。“十刹海”表示了该地区的庙宇之多。比如什刹海寺、净业寺、广化寺、龙华寺、慈恩寺、汇通祠、火神庙、关帝庙、广福观……
什刹海,当地老人又常常说成“十窖海”,这是因为受传说故事的影响,说是这块地曾掘出活财神沈万三的十窖银子……
什刹海在地安门以外,并不属于皇城,在清代属正黄旗驻地。《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神韵。
咱们就讲讲活财神沈万三的故事吧。
提起沈万三,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他的,那可是一个“活财神”呀!“活财神”这个称号把沈万三叫响了,可是他手里却一个钱也没有,整天穿得破衣拉撒的,像个乞丐。那为什么叫他“活财神”呢?是因为他知道地下哪个地方埋着金银财宝。但沈万三是个怪人,平常也说不出哪里有金银财宝,但一挨人狠打,他疼得胡乱一指,你就顺着他指的地方挖吧,准有宝物:不是有金子,就是有银子。
这一年,皇上要修北京城了,先得把钱备好了才能够弄材料、请人工呀!可是国库里也没有多少钱了,全被皇上成天价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给挥霍了。皇上命大臣们在北京“就地取财”,必须弄到大量的银子来。
一个大臣献计给皇上:把“活财神”沈万三找来,保准能找到埋在地下的财宝。皇上立刻下旨:带沈万三来见他。
大臣带着几个卫士一路打听着找到沈万三的家。刚到门口,大臣和卫士都愣住了,不光不是高门大院,连个像样的门都没有,一扇破篱笆门已歪倒在地上,院里一间破草房低矮乌黑,简直就像个窝棚。再看沈万三这个人,原来就是一个穿一身破衣裤弯腰驼背、面黄肌瘦的老头儿。既然说他是“活财神”,那就带走吧。大臣和卫士押着沈万三去见皇上了。皇上一瞧见这“活财神”—沈万三,心里犯了嘀咕:这么一个穷老头儿,怎么能知道什么地方埋有财宝呢?
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湖州南浔人,后迁居苏州周庄。元末明初商人、巨富。民间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
皇上先审审他。皇上问:“你说说哪儿有金子?哪里有银子?”沈万三战战兢兢地说:“万岁爷呀,我不知道呀!”皇上火了:“那你为什么叫‘活财神’?”沈万三嘟囔着:“我不是‘活财神’,是人们这么叫的呀!”皇上怒了,命令武士把沈万三拉出去打他一百大板!
不容分说,武士把沈万三推倒就打,噼里啪啦打得够呛,沈万三怎么求饶都不行。皇上传出话来:只要他说出哪里有财宝,就能免他遭打。沈万三知道怎么也躲不过去了,心想干脆我带他们到外面走一走,再指个地方吧。于是沈万三带着一行兵将走走停停,走到什刹海这个地方,沈万三也走累了;得了,就这儿吧!他指着这块空地说:“这儿的地下就有财宝!”一行人将信将疑地动手挖了起来。谁料到刚掘地不足一尺,竟真的发现了银子!再挖再挖,挖出十窖白花花的银子,一窖是48万两,总共480万两!沈万三立功了!
元末明初的束腰十两银铤。银铤作为古代的流通货币,被国家储备、民间窖藏,甚至作为上贡、进奉的礼品,因其形状类似猪的肾脏,百姓俗称“猪腰银”。
钱备好了,北京城很快地修起来了。这埋银子的地方,被挖成了一个大坑,大坑后来有了水,就叫“十窖海”。多年以后建了庙,于是改叫“什刹海”了。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里有个财神殿,民间有说里面供的财神老爷就是北京的那个活财神—沈万三哪!这么说起来,北京人倒应该感谢这位财神爷。
分钟寺:打更师傅与“分钟”
北京外城南面有三个城门,中间永定门,西边右安门,东边的那个门,叫“左安门”,俗名叫“江擦门”。出了左安门,往南偏东一点儿,有三四里地吧,那儿有一座庙就叫分钟寺。为啥叫这个名字呢?
传说这寺庙里有一口奇怪的钟,打起这钟来响声悠长,传遍四面八方,听到钟声的人多了去啦!但奇怪的是:听钟声的人,是一个人听到一个样儿,个个不相同。而且这个钟声不像是钟声,倒像是有人在耳朵边说话似的。如果勤快的人听了,那是在说:“不忙!不忙!”如果懒惰的人听了,就是在说:“下炕!下炕!”如果牧童听了,像是在说:“放羊!放羊!”在春天,农户听了,是在招呼大家:“倒仓!倒仓!(把仓里盛的粮食全取出来,晾晒之后,再装进去)”或是:“插秧!插秧!”在秋天,农户听了,又变成了“扬场!扬场!”或是“收藏!收藏!”……你说怪不怪呀?这钟咋能打出这么多的声音来呢?
咱们先说说没有这口钟以前,这一带的百姓是怎么掌握时辰的吧!
敲钟击鼓,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每天早晚撞击。在城楼响起钟声鼓声,既可用来报时,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图为北京古钟博物馆内陈列的大钟。
当初,寺庙里没有钟,每天就靠一位老师傅手持一副木梆子给大家打更(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
打更的师傅是一位善良的老人,虽然自己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但从不多要一分工钱,只是每日能有口饭吃就行了。他请村民把该付给他的钱一点儿一点儿攒起来,由村里的管事人收存着。老人想的是: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打更又是整夜不得歇息,这是十分辛苦的差事,未必有人能接替他—要是有口钟就好了,找个接班人就容易多啦!老人是要攒钱铸一口钟啊!
老人按点打更从不马虎。时间长了,他走街串巷,把村子里的各家人的情况和脾气秉性都摸透了。他知道谁勤快,谁懒惰;谁家有老人,谁家有小孩儿;谁家是放羊的,谁家是种田的……每天打“亮更”(早晨三点到五点)的时候,他就区别对待啦!走到勤快人的门口,就轻轻地敲几下,意思是这些人不用着急穿衣起床,时间还早!经过懒惰的人的门口,就重重地敲几下,甚至敲上两三遍,一准把他叫醒。这种人往往对打更老人心存怨恨—因为你搅了他的美梦了,但醒了也就能早起干活儿去了。全村的农户,春天、秋天也从“亮更”的梆子声中能听出不同的暗示来。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打更是古时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辰。更夫是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的人。更夫晚上不能睡觉,要守着滴漏或燃香掌握准确的时间。
村里付老人家的工钱,是越攒越多了,老人家的年龄也是越来越高了。终于有那么一天,老人家走起路来,腿脚有些迟重了。而攒的钱,也足够铸一口大钟挂在村里的寺庙里了—也就是说,打更的人,再也不用手持梆子满村里转悠啦!开始,还是这位老人来敲钟;后来,换成了他的接班人;再后来,接班人又换了新的接班人……但是,多少年下来这钟声总是保持自己原有的声调、原有的意味,不同的人听起来,还是得到不同的提醒。啊哈!这个妙不可言的钟,真是“分钟”啊!
于是,大家把这里的钟叫“分钟”,寺庙就叫“分钟寺”了。
白云观:全真祖庭与“神仙”丘处机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其前身是唐代的天长观。据说是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的此观。观内还有唐代的遗物—一座汉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
天长观在金代曾遭两次火灾,重修改名为“太极宫”。元朝初年,成吉思汗将太极宫赐居丘处机(号长春子)。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明朝初年,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又对白云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有彩绘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和三清四御殿等,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白云观的规模。
白云观历经千年,香火鼎盛,是众多北京人的祈福之地。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了晚清正月时白云观热闹非凡的场面:
白云观,亦初一日开庙,至初八日祭星日,游人始盛,十八、十九两日(丘长春道士的生日,人称会神仙日)为燕九节,游人最多之期,庙西垣外有走马场,半月之间,逐日比赛……
如今,说起白云观,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摸石猴”“打金钱眼”。
白云观自创立之始就属道教的大型十方丛林,斋醮活动则是其重要的宗教活动内容。金、元、明、清时期,这里经常奉皇帝之命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
白云观的山门,最有名气的要数门洞上早已被人们摸得油光溜溜的石猴了,据说摸摸这个石猴能消灾增福,因此每年春节庙会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排着长长的队去摸石猴。
其实白云观共有三只猴呢!
第一只,镌刻于山门的斗拱东侧的浮雕,被大家争着摸的那个两寸大小的石猴浮雕。
第二只,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形影壁须弥座顶端的束腰处,整幅图案是一棵大树,树上满是果实,树下有一匹奔马,马前有一只一臂高举、手中托一个巨大物件的猴子。
第三只,在庙后东院雷祖殿前的“九皇会碑记”底座花纹图案中,一棵松树下有一只猴子,手中用力托着一枚蟠桃。
这三只猴子的位置很分散,特别是第二、第三只不易找到,因此民间总说“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
打金钱眼,是在一进山门就看到的窝风桥处。窝风桥立在一个无水的池子上,因为传说全真道始祖吕洞宾在陕西甘水河的桥上遇仙得道,所以全真道的观内都有干水池和石桥。这石桥是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洞口挂着个巨大的金钱模型,钱眼中有口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大家说游人祈福用硬币击钱孔,如果正好打中铜钟,发出当当的响声,那么一年中会诸事顺利,平安吉利。
说起白云观必然要说到白云观的道主丘处机(丘长春),如今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有一年,天下大旱,黎民百姓啼饥号寒,军旅缺粮,朝廷缺禄,举国上下惶惑不安。皇上设坛祈天也没奏效,召集天下能人也无济于事。天空依然万里无云,滴雨不下。
皇上又命大臣在皇城四门贴出皇榜,哪个能求下甘露,普救众生,重重嘉赏……过了三天,无人敢揭这皇榜,到了第四天,来了一个老道,童颜鹤发,仙骨神胎,站在皇榜前,扫了一眼,一把揭了下来。皇上限他三天求下雨来。这一天,这位老道站在祈天坛上,手托金瓶,口念真经,挥洒琼浆玉露……不一会儿,风云变幻,乌云密布,一声响雷,甘霖飞洒……这救命的雨一直下了三天三夜。皇上喜出望外,称这位道士为“仙师”,赶紧请他住到宫里,并赏他金银珠宝。
丘祖殿中间摆放的巨瓢名曰“瘿钵”,系一古树根雕制面成。传说丘处机的遗蜕就埋藏于殿内此“瘿钵”之下。
这道士便是丘处机。
丘处机呼风唤后住进了宫里,皇上还让他执掌宫里的营造厂、织造厂、金银玉器厂……
皇上、皇后听众人传说丘处机有掐金断玉的神功,就想当面见识见识。丘处机看了一眼送来的金和玉,心中就有数了。他拿起那块玉,一翻手,用力一捏,那玉就成了一个方帽翘,他顺手把方帽翘安在了自己的道冠上。接着,他拿起那块金子,轻轻地对金子吹口气,瞬间金子软得像面团,他一边揉一边像抽蚕丝一样往外抽,随抽随往道冠上缠,不一会儿就织出一顶金道冠!皇上、皇后目瞪口呆。
从此,丘处机被称为掐金断玉,被尊奉为金玉两行的祖师爷。
丘处机十岁出家,十九岁入道,二十岁在昆嵛山栖霞洞拜王重阳祖师为师。此后他潜修多年,儒释道典无不涉读,尤其喜诗歌词赋。
道教祖师制定的不同品级的道士所着法服之不同。图中这尊清早期铜铸像着黄色戒衣,道袍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
1219年,远在西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派他的近臣数人到山东莱州奉请丘处机来见,此时丘处机已七十岁高龄。1220年,丘处机携十八弟子,跋山涉水,披风沥雪,行经几十国,整整三年,行程万余里,终于在1222年到达大雪山阳坡(今阿富汗境内)。成吉思汗举行隆重庆典,接见了丘处机。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讨教治国之方,长生久视之道。丘处机答道:“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建议成吉思汗不违天意,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要关心爱护百姓,百姓是国家的根基,要减少无谓的杀戮……成吉思汗深有感触,从此,元代统治者停止了野蛮杀戮的行径……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神仙”,并命手下录其所言,命名为《玄风庆会录》。
本文选自《老北京述闻 传说故事》,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杨劭劼
摘编丨何也
编辑丨青青子
导语校对丨柳宝庆
The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