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在明朝前中期政坛屡变中却能安然历仕六朝
胡濙在明朝前中期政坛屡变中却能安然历仕六朝
胡濙生于洪武八年(1375年),卒于天顺七年(1463年),享年八十九岁,自他死后,时人就评价他“富寿罕俪”,明人徐咸说他“久任享耆寿……名位禄寿兼而有之”。胡濙是建文二年(1400年)的进士,这就是说,他在建文帝时期已经登第,并被授职为兵科给事中了。直到“夺门之变”后致仕为止,胡濙共仕于建文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六帝七朝,这期间总体稳定,可动乱也不止一次发生:建文帝在位4年,因燕王朱棣靖难而终结统治,继而代之的是长达22年的“永乐盛世”以及仁宗、宣宗两朝持续11年的“仁宣之治”。宣宗死后,英宗第一次在位14年。“土木之变”后,郕王朱祁钰称帝,是为代宗,开启景泰一朝8年的统治。“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天顺一朝始终8年。
胡濙自建文二年(1400年)入仕,景泰八年(1457年)致仕,卒于天顺七年(1463年),几乎与这六帝共始终。在这将近六十年的宦海生涯中,“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夺门之变”穿插其间,夹杂以仁宗暴崩,皇位之交替相较此后更为频繁。如若把胡濙放在武宗时期或是世宗、穆宗、神宗时出生,那能活过三朝,便足以称为高寿了,更别说在朝为官了。故此,我们可以说,胡濙入仕的时期也很“特别”。
朱棣
胡濙在永乐初年,只是一个户科小官,自受命寻找朱允炆起,便被越级拔擢至礼部左侍郎,在断断续续十几年的查访生涯中,他以坚持不懈的毅力、“完君父叔侄之伦”的大忠无私,最终取得了在那个局面下所能达到的最优结局。正如明朝中后期思想家李贽所感叹的:“胡忠安之忠大矣!……留一建文,固无损于事永乐之忠,而反足以结文皇之宠,完君父叔侄之伦。”“上疑始释,建文无恙”,这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也是现实情况下所可能达到的最好的结果,而胡濙,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出色完成了这个事关国家局势的任务。
自永乐时代后,胡濙于宣德元年(1426年)出任礼部尚书,直至致仕,主持礼部长达三十二年。其间屡次参预国政,从具体的吏部事务到最高层面的大政制定,从扈从平朱高煦之乱到夺门之变前的储位之议,胡濙一跃成为了位望尊崇的耆德老臣,宣宗将其与杨士奇、夏元吉、蹇义并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英宗初年,摄政的太皇太后张氏将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及胡濙视为最重要的官僚、勋贵、军事将领之代表,并说:“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李东阳
武宗时首辅、文坛领袖李东阳对胡濙有一个近于溢美却也非常详尽的总结:“若公以宏才伟望,为一代元臣。永乐间,保卫储辅;宣德间,决防讨贼;正统间,留守京师;景泰间,请许敌和,以图迎复,其功尤大。”他将胡濙之功绩分列为四点:保卫储辅:保全太子朱高炽;决防讨贼:与杨荣等协赞明宣宗亲征青州,平汉王之乱;留守京师:土木之变时,与王直、于谦等人同心协力,坚定众人保卫京师之心;请许敌和,以图迎复:瓦剌挟被俘的英宗,胡濙建议迎回上皇,并予以优待。
总而言之,胡濙一生奇特,恰逢时机,本人也颇有见识,的确是“器识宏远,福寿隆长”,为一代享福之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