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会试殿试是什么意思(古代科举考试等级及排名)
乡试会试殿试是什么意思(古代科举考试等级及排名)
古代科举乡试、会试、殿试是什么意思?考过了能得到什么头衔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以选拔官吏。
它正式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于20世纪初废除,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深远。
下面以明清科举考试为依据,简要介绍。
一、乡试
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称为“大比”,别称“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生员(又称“庠xiáng生”,俗称“秀才”),考取者称“举人”,已有做官资格。
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
在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称为解元。《范进中举》中,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遭到了街坊四邻以及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
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在范进的努力下考上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范进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古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想法,从这个故事,可见一斑。
二、会试
由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在京师的贡院举行,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又称“春闱”或者“礼闱”。考中者称“贡士”。
在会试中考中第一名,被称为会员。现存的会试场所保存的最完整的在南京夫子庙,每个人的考试场所十分小,叫单间。在古代这种单间叫“号”,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在进贡院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考生才写出一篇篇妙笔生花的文章。
三、殿试
由皇帝主试的考试,地点在紫禁城的保和殿,考策问。又称“廷试”。殿试按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lú”。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发布的榜被称为金榜,因此现在也有金榜题名这个说法。
由于在殿试之后,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juān)刻的巨鳌头部,因此也就有了“独占鳌头”。
一甲三人立即受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试,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员、状元),就叫连中三元。据史料记载,在1300余年的科举考试中,总共出现过17次连中三元的情形。这些人,真可以说是学霸中的学霸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