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用让网 > 历史 > >正文

​刺马案为何被称为奇案(晚清四大奇案刺马案的真相)

摘要刺马案为何被称为奇案(晚清四大奇案刺马案的真相) 曾国藩,一个在清末时期如雷贯耳的名字。 他被称为半个圣人,被誉为封建时代世俗意义上的完人。 他也是唯一一个在和慈禧博...

刺马案为何被称为奇案(晚清四大奇案刺马案的真相)

曾国藩,一个在清末时期如雷贯耳的名字。

他被称为半个圣人,被誉为封建时代世俗意义上的完人。

他也是唯一一个在和慈禧博弈后取胜,还能落得名利双收,得以善终的人。

曾国藩和慈禧博弈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事件,名为“刺马案”。

这是一件下了定论的案子,也是一件无头公案。尽管当时的慈禧和后世的学者,都想把这件案子扯到曾国藩头上,却找不到丝毫证据。

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太平天国覆灭后的曾国藩

1864年,自起兵以来屡败屡战的曾国藩,终于率湘军攻克钟山后,攻破了天京。长达1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就此告终。湘军历经苦战积累的戾气,尽数发泄在了南京城无辜平民的身上。可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时人称曾国藩三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这也是曾国藩被诟病的最大污点。

可无论如何,接收了太平天国余财和兵马的曾国藩,在此时走到了权力的巅峰。

有人有名有财,这样的一个权臣,无疑是慈禧不想看到的。她更害怕的是没了太平军,再出来一个更加令人畏惧的湘军。

对此,曾国藩倒是很清醒。他从来都没有自立的打算,只想位极人臣,实现抱负。那么这种时候,就首先要消除清廷对自己的猜忌,其次打扫干净收尾,不让朝廷抓住把柄。

猜忌的事情倒是好说,只需要裁撤兵马即可。麻烦的是,兵马裁撤后实力不足,朝廷随便找个把柄就能把自己给办了。

那就是兵马要裁,但也要保留实力。于是同年八月,曾国藩上奏自请裁军25000人。慈禧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同意,也开始了针对曾国藩的布置。

第一步,命令曾国藩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执行剿灭捻军的事情。这招不仅能提高对战捻军的胜率,也能以正当理由动曾国藩两江总督的位置。

要知道两江可是财富重地,也是曾国藩经营日久的地盘。曾国藩打仗用的笨办法,打不出来神仙仗,费了很大劲才在同治七年剿捻成功。

慈禧再次出招,用明升暗降的招数,让曾国藩接任直隶总督的职位。看似升官,其实是离开了自己的地盘,还离京城近,容易监督。然后派了个跟湘军淮军都没牵连的官员,去接任曾国藩的两江总督。

此人叫马新贻,也就是刺马案里的那个“马”。

据说,慈禧召见他的时候,授意他这次去江南,要查清楚太平军“圣库”里钱财的去向。如果这事可以成功,不仅能得到钱,还能抓到曾国藩兄弟的把柄。

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慈禧能以女儿身,掌权数十载,自有她的能耐。

可曾国藩会让她如愿吗?

“刺马案”出死局破

到了北京的曾国藩,觐见过慈禧之后,就感受到了风雨欲来的气氛。因为慈禧对诸如江南的吏治民生、休养生息、军队训练不管不问。只关心江南裁军、湘军权力和加强京畿练兵这三件事。

意思也很简单,当初是朝廷无力,才让你们自己招兵打仗。现在没有了大股势力反抗,你们的兵马该裁撤,会打仗的将领来京畿练兵,充实朝廷的防卫力量。

一句话:“地盘和人都是我的。”

曾国藩自然不会束手就擒,而是一边周旋,一边想破解之道。可若是不想反,又想保存实力全身而退,难度无疑是地狱级别的。更头痛的是,曾国藩又被慈禧摆了一道。

那就是“天津教案”。

1870年,天津的百姓为了反对天主教会肆意地宣传活动,冲击了教堂,造成了几十人死亡。案发后,慈禧把这个事交给了曾国藩处理。

尽管曾国藩万般不愿意,还是应了法国人的要求。处死为首的天津百姓8人,充军流放25人,赔偿外国人银子46万两,派使团前往法国本土道歉。

此时,曾国藩的名声一落千丈。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两江总督马新贻于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在离总督府不远的校场遇刺。最终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有清一来,堂堂总督、封疆大吏,光天化日下遇刺,可是头一遭。

八月三十日,慈禧让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江宁督办“刺马案”。曾国藩以年迈病体违和,推辞了慈禧的任命。可慈禧没有善罢甘休,而是下了一道更强硬的命令,大意就是你只要没死,就必须去当这个两江总督。

慈禧为什么这操作?这得先看下“刺马案”的来龙去脉。

权谋大师的拉扯

简单来说,就是马新贻在校场看完阅兵后,走在回去的路上。一个平民打扮的中年男子,边喊“冤枉”边靠近马新贻。等靠近之后,拿出一把匕首捅到了马新贻身上。之后,人却没有跑,就那么束手就擒了。

这个人,叫张汶祥。

事情发生后,也不知道是不是人为散布的消息,“刺马案”的缘由有很多版本。比如张汶祥原先是捻军头目,马新贻做过他的俘虏,后来又跟着马新贻投奔了朝廷。可这马新贻不厚道,又是杀人家兄弟,又是抢人家老婆。

总之,各种版本的核心意思,就是马新贻该死,张汶祥是不畏生死的义士。

朝廷派的人却成了这种形象。一时间,被裁撤和没被裁撤的湘军,再加上当地的百姓,纷纷认为朝廷会过河拆桥,变得躁动不安。

此时的两江,就像是大号火药桶。只需要一个火星,就是倾天之祸。

此种局面,只有曾国藩可以压制,慈禧再不乐意,也不敢冒这个风险。

然而,此时的曾国藩,一边安排人安抚地方,一边在北京跟慈禧打起了太极。对于第二道圣旨,他没有再请辞,却也没有立刻动身。无奈之下,慈禧只好见面。

见面会,慈禧表现得很淡定。曾国藩更不用说,完全是局外人的姿态。于是两个顶级权谋大师,开始了交锋。

第一次召见后时,慈禧说了“刺马案”。可她等了几天,曾国藩依然不动身。就有了第二次召见,慈禧没再提“刺马案”,谁知道曾国藩却很快就出发了。这其中到底有何原因?

曾国藩就是以沉默在跟慈禧谈条件,你不要再提“刺马案”,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消失,我就去帮你平息两江的民怨。慈禧显然也是懂了,才捏着鼻子认下。

“刺马案”最终的了结,就是曾国藩定的案。张汶祥是漏网的长毛贼,跟马新贻历来有仇,所以用自己的命行刺,判刨心之刑,以祭马新贻。

自此,两江之地再无人敢染指,曾国藩人生的最大危机,安然度过。

当一件事找不到头绪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件事情发生的最大受益者。很明显,无论当时的人,还是研究这件事的后世人,都是用这个理论把“刺马案”推到曾国藩身上的。

所以哪怕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人们也乐意认为这个案子,来自曾国藩的计划,认为这是曾国藩的一手好棋:拿掉朝廷安插的钉子,散布舆论让当地对朝廷不信任,形成鼎沸之势,最终让慈禧不得不派自己出面解决。

但毕竟这只是一种推测,其背后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不过, 曾国藩也因为这件事,不仅能脱离京城险地,还可以再次手握重兵,处于不败之地。不得不说是神来之笔,一路破,路路破。

曾国藩与慈禧的这次过招,也让人看到了他的智慧。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