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巨型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广东又现龙卷风)
广东巨型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广东又现龙卷风)
一周内,广东两度遭遇龙卷风6月19日,有网友称,当日早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出现龙卷风相关视频显示,有大量杂物被吹起卷入空中,附近的电线等电力设施遭到损坏稍后,佛山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官方微博@佛山天气 发布消息称,根据网友和相关媒体报料,经佛山市气象部门现场初步核实,2022年6月19日07时20分左右,南海区大沥镇雅瑶村附近发生弱龙卷风,尺度小,距离龙卷风最近的雅瑶小学气象站(约200米),录得5级阵风(10.5m/s)经现场目击者反馈,生命史为1分钟左右后续情况该局将进一步跟进发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广东巨型龙卷风怎么形成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巨型龙卷风怎么形成的
一周内,广东两度遭遇龙卷风。
6月19日,有网友称,当日早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出现龙卷风。相关视频显示,有大量杂物被吹起卷入空中,附近的电线等电力设施遭到损坏。稍后,佛山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官方微博@佛山天气 发布消息称,根据网友和相关媒体报料,经佛山市气象部门现场初步核实,2022年6月19日07时20分左右,南海区大沥镇雅瑶村附近发生弱龙卷风,尺度小,距离龙卷风最近的雅瑶小学气象站(约200米),录得5级阵风(10.5m/s)。经现场目击者反馈,生命史为1分钟左右。后续情况该局将进一步跟进发布。
此前的6月16日晚,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出现龙卷风。据广东省气象公共服务中心官方微博@广东天气 通报,6月17日,经广东省气象局、广州市气象局、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及从化区气象局到太平镇进行实地调查,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初步分析认为,此龙卷风于2022年6月16日19时22分触地,19时27分减弱消失。龙卷风在从化太平镇经过的时间约为5分钟,路径长度约为1.5公里,初步认定此次龙卷风最强破坏程度相当于EF2级(约为50米/秒)。
另据微信公众号“广州从化发布”通报,从化太平镇出现龙卷风现象造成部分区域停电、临时棚架倒塌、绿化树损毁堵塞交通等情况。从化区、镇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及时恢复受影响区域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龙卷风造成部分区域停电、临时棚架倒塌、绿化树损毁堵塞交通等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受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突发龙卷风的影响,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一度上下行快车改为普通车。对此,广州地铁通报称,6月16日19时30分许,有异物疑因强风从外部飘落至十四号线新和站至太平站区间轨道上,为确保安全,地铁公司马上启动应急响应,并调整列车运行。由于异物尺寸较大,需停电处理。期间,十四号线双向快车改为普通车运行,嘉禾望岗至钟落潭区段、赤草至东风区段双向小交路运行,并在钟落潭至赤草区段启动公交接驳。
据@中国天气,据1991-2020年统计数据,在我国,江苏、广东、湖北、安徽等省发生龙卷风次数较多,其中江苏和广东最多,年均龙卷风分别为4.8个和4.3个,湖北和安徽次之,都为2个。
2013年8月,国内首个龙卷风研究中心已在广东佛山市成立,主要开展龙卷风监测和预警试验相关工作。目前,这仍是国内唯一一个同类研究中心。2021年5月,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正研级高工黄先香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龙卷风大致有3个特点:
1、强龙卷风活跃。近几年我国由于出现了几次持续时间长、强度强的龙卷,包括2015年“彩虹”台风外围的佛山EF3级龙卷风、2016年盐城EF4级龙卷风,2017年赤峰EF4级龙卷风,2019年开原EF4级龙卷风,2021年苏州与武汉的EF3级龙卷风等,从而提高了人们对龙卷的关注度,也引发了中国龙卷发生频率是否增加的思考。根据范雯杰和俞小鼎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961-2010年50年间共记录到165次EF2级及以上级别的强龙卷,其中EF3级16次,EF4级4次,而2004-2013年这10年间记录到EF3级龙卷3次,没有记录到EF4级以上龙卷。因此,相对统计数据而言,近些年来我国EF3级及以上龙卷有多发趋势。
2、龙卷风群发性。2021年5月14日的江苏、湖北和浙江的多个龙卷风在同一时段暴发;2018年8月13-14日山东、天津多个龙卷风,也是在同一时期暴发。在群发龙卷风中均有强度达到中国气象局行标三级或以上(相当于美国EF2或以上)强龙卷风的出现。
3、灾害的严重性。一个龙卷风动辄造成多人伤亡,导致数亿元的损失,这种案例已经不鲜见。
黄先香表示,龙卷风本身发生概率极低,而且具有尺度小、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等特点。龙卷监测预警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气象防灾减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龙卷风监测预警仍处于起步和试验阶段,中国气象局2016底开始启动龙卷风监测预警试验工作,因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先香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建设加快,气象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人们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的关注度提高了;智能手机、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灾害性天气也更容易被人们发现并呈现于大众媒体上。
来源: 澎湃新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