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二高:桃李不言自成蹊 匠心耕耘育栋梁
郸城二高:桃李不言自成蹊 匠心耕耘育栋梁
■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李洪 通讯员 张鹏
董慧、周梦祥分别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录取;赵相钦、孙慧杰、徐岩岩、张雪晴、单雪敏、张良肖、赵晨旭、王其琛等数十名同学分别被海军飞行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录取……
今年,又有一大批农村娃从郸城二高飞向全国知名大学。
近年来,郸城教育名扬全国。对90%的学子来自全县乡村寒门的郸城二高来说,特殊的生源需要特别的教育方式——让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该校校长赵耀以真情为纽带贯彻“三个想着”教学管理新理念,激发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纵身一跃入龙门,穷乡村频频飞出“金凤凰”。
所谓“三个想着”,就是“领导想着老师,老师想着学生,学生想着成才”。这一理念强化人本精神,即以师生为本,管理不仅是约束、限制,更是为师生的自我发展提供服务;发现师生的优势和进步,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学校注重营造一种尊敬人的文化氛围,让人这个主体富有热情、富有责任感去进行创造,使管理体制和人的内在需求和谐地统一起来。
郸城二高真情管理的新理念成就了寒门学子的大学梦,人穷志坚的大量农村娃借助二高摇篮纷纷成才,也奠定了郸城二高身为公办普通高中跻身全市省级示范高中序列前10名的坚实根基。二者互为支撑,相得益彰。
每年前进一小步,三年前进一大步。从今年的高考成绩来看,郸城二高的进步不但在本科上线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852人;而且尖子生培养获得重大突破,尖子生团队初具规模。最为重要的是,二高对郸城农村家庭有着特殊的意义。
寒门飞出“金凤凰”的例子,在郸城二高不胜枚举。本报记者撷取最具代表性的董慧一人,便足以说明一切。
董慧出生在宜路镇一个极其特殊的家庭,这个家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没有院墙、没有大门,厨房是一间土屋,正房也是见不得连阴雨的老瓦房。
这个家共有6口人,董慧和她的奶奶、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奶奶已88岁,身患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终日卧床,长期服药,药费较高。母亲和姐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料。作为家里唯一经济支柱的父亲,不能外出打工,只得在家务农,收入微薄。
近些年,年逾花甲的父亲也疾病缠身,很难再干繁重的农活,只能把地承包出去一部分,家里收入更是微乎其微。董慧和弟弟的学费,奶奶、母亲、姐姐的医药费,家庭日常生活费用全靠党和政府救济,以及学校领导、老师和亲戚朋友接济。
董慧的父亲有一句话常挂嘴边:“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俺家早就病死的病死、饿死的饿死了。”董慧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说真心话,要不是赶上一个好时代,没有共产党的关怀,我们这一家人可能就只有等死的份儿了。”都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如若没有亲历过这份苦,又怎能真正领会其中滋味?
虽然家境贫寒,但也抵不住董慧有一颗火热的心。她的座右铭是:“壮美青春,必不辜负!”她想通过努力汲取知识,锤炼本领,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庭!
奔向理想的路途总是不那么顺畅,冲刺高考的日子总是不那么好过,学习的压力、家人的期盼,以及面对未知的恐惧,也曾让她迷茫,但是她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
她每天踏着晨光坚持跑操,让初升的朝阳见证决心,早自习时总能看见她卖力读书的身影。对学习,她向来认真。课堂上她总是专心听讲、踊跃回答、积极参加讨论。课下她不停刷题,努力去掌握一点一滴的知识充实自己,好让自己在高考中更加有底气。她严格自律,让自己养成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她也从不吝啬,乐于分享学习经验,经常给同学讲题。
在董慧看来,高三这一年是一段很充实的日子。有些时候,她也很难过,就像是三年欠下的知识,要用这一年来弥补。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就像毛毛虫化茧成蝶一样,经历痛苦才能迎来惊艳的蜕变。
皇天不负有心人。命运并没有辜负她付出的努力,她终于在2021年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录取。
在郸城二高上学期间,董慧收到了来自学校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老师的温暖帮助。学校给她全免学费,发放了各种奖学金、助学金,让她除掉后顾之忧。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后,很多老师把她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对她格外关爱。领导、老师都把饭卡交到她的手中,还经常给她生活费,高中三年她没向父亲要过钱。老师不但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她穿,还向同事打听有没有穿不着的衣服,挑好的送给她。
讲起前年冬天的一件事,仵老师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有一天上完课,仵老师发现董慧在打哆嗦,就问她是不是冷。她的同桌说她没穿棉裤。仵老师这才发现,寒冬季节,董慧还穿着露着半截脚踝的校裤。仵老师既心疼又愧疚,就急忙出去给她买棉裤。仵老师走到学校大门口时,碰到同事王老师,问她这么慌张干啥去。仵老师说了董慧的情况,王老师听了也很心疼,说别买了我现在就回家给你找两条她能穿的棉裤。当仵老师把衣服交给董慧,并告诉她是王老师送的,董慧眼含热泪说:“仵老师,您替我谢谢王老师。”那一刻,虽是天寒地冻,人与人之间却涌动着真爱的温暖。
董慧的班主任张老师常常鼓励她,越是身处逆境越要自信自强,越是生活艰难越要有骨气、有志气,一定要有大志向,一定要考个好大学。董慧也知道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家庭的未来与希望,所以一直把远大理想牢记心底,刻苦学习,顽强拼搏。
今年高考出分数的那天夜里,张老师半夜为董慧查分数,看到董慧取得了优异成绩的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董慧多年吃的苦值了,她将来的人生会有前途了,从这一刻起她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家庭的命运了……
董慧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来自党和政府、来自学校和老师、来自亲朋好友的帮助,这些帮助是雪中送炭,十分温暖。我很了解那种渴望温暖的感受,我也想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为这个社会传播温暖。”在她心中珍藏着一首陶行知的小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她相信自己有天赐的使命——把自己锻造成器,为所能为,造福人间。
在郸城二高,有无数个董慧,每一个寒门学子的背后,都有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