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长平之战赵国死了40万,这个黑锅我不背
赵括:长平之战赵国死了40万,这个黑锅我不背
一提起赵括这两个字,估计很多熟读历史的人就会想起纸上谈兵的传说,想起曾被白起坑杀的四十万降卒,想起让六国从此沦为秦国囊中之物的长平之战。
那么在正史的记载中,真的是因为赵括能力不足才导致长平之战失败的吗?那么我们不妨从这场战争的源头看起。
事情起因于周赧王五十三年,因为商鞅变法的缘故,休养两代的秦国正处于国力最巅峰时期,因此即位之后的秦昭襄王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带领秦国往外扩张,而这一年,他们攻打的正是韩国。
小小韩国怎么能抵挡住秦国的兵锋,因此韩国很快战败,于是韩国国君韩恒惠王为了向秦国乞和,便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
但对秦国怀有仇怨的郡守冯亭并不愿意这么做,也认为就算献城给秦国后,秦国也不一定会放过韩国,于是他思量了一番之后,便打算把上党郡献给赵国,以此来挑起赵秦两国的纷争,从而曲线挽救韩国。
而赵国在接到冯亭献城的消息后,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便召集大臣开始商议,冯亭献的这座城,赵国要还是不要,在经过一番商议之后,赵孝成王采用了平原君赵胜的策略,收下了冯亭献的上党郡,并封冯亭为华阳君,至此秦赵站到了对立面上。
因此在一段时间后,秦国开始发兵攻打赵国,而秦国首先攻下的便是已归属赵国的上党郡。
上党郡被破后,赵孝成王顿时惊怒交加,连忙派赵国老将廉颇去抵挡秦国大军,至此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廉颇奔赴前线首次和秦军交手之后,他便见识到了秦军兵锋之锐,因此他明白,这样的秦军,赵国根本不可能战胜。而随后而至的几次战败,更是验证了廉颇的猜想。
于是一番思索后,廉颇决定坚壁不出,依托有利的地形抗衡秦国,打算熬到秦军精疲力尽,锐气尽失的时候,再一鼓作气的发起进攻,从而大败秦军。
而从秦赵前期的交锋,和老将廉颇的选择中我们也能看出,从一开始,赵国的军力就是不如秦国的。
廉颇的坚壁不出,顿时急坏了等待消息的秦赵两国。
首先对于秦国来说,是很不希望同赵国的战役中耗费太长时间的,因为此时秦国的敌人除了赵国之外,还有虎视眈眈的其他诸国,一旦与赵国的战役耗废太长时间,很可能就会引来其他诸国的窥视,从而让秦国有灭国之危。
而对于赵国来说,因为有赵武灵王遗留的强兵之策,又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赵孝成王根本不相信擅长野战的赵国打不过秦国,而且赵国农事在即,急需参军的青壮年回家料理农事,所以赵孝成王也不想看到廉颇继续耗费时间。
并且赵秦两国同时面临战时过长,补给缺乏的问题,因此在一段时间后,赵孝成王做出了致使长平之战失败的第一大国策,和秦国议和!
为什么要说这次议是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呢,我们不妨先看由于这次议和,对秦赵双方各自造成了什么影响。
?
首先对于秦国来说,在议和之初,秦国就明白议和只是个幌子,这仗必须要继续打下去。
因此秦国先召集了百万青壮,疏通了水路渠道,从水路上帮秦军更快的补充军需,然后秦国紧接着便去赵国散布谣言,称能打败秦国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随后秦国开始收整军队,集结物资,开始密谋如何大败赵国。
而赵国这边呢,首先他们因为秦赵议和,让本来准备发兵支援赵国的其他诸侯国偃旗息鼓,而且还因此让秦国得以抽调大军,把最精锐的军甲集结于赵国战线。
随后赵国更是中了秦国之计,决定临阵换将,不顾丞相蔺相如的反对,用赵括替代廉颇。接着赵国又作死的以为议和能够换回一定的和平时期,从而大大放松了对于秦国的警惕。
从以上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赵括准备去接替廉颇和秦国继续对战时,秦国已经有了先前的数次连胜,士气正旺,而且还悄悄做好了战略准备,甚至都已经部署好对付赵括的方法。
而赵国呢,士气衰竭,毫无准备,还狂妄自大。
被赵孝成王委任主将之后,赵括启程前往前线,而在赵括离开之前,赵孝成王向赵括下达了这次和秦军作战的意图,希望在赵括接任廉颇之后,可以尽快击败秦国。
而赵孝成王的这道命令,就是长平之战赵国败北的第二大原因。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赵孝成王的这道命令,使得赵括去往前线之后,还来不及做过多的准备,便匆匆开始和秦军作战。
也因此在不知道秦军已换将白起的情况下,中了秦军的诱敌之计,被白起分兵前后夹击,从而围困长平,并且粮道断绝。
在这场浩大的战役中,赵括高傲自大,盲目用军,先是被白起佯装战败所骗,盲目的带领赵军追击秦军,并且在追击时没有留下兵马以防不策,从而被白起截断后路,两路夹击而毫无抗衡之力,使赵国军队大败。
因此在这场长平之战中,战略上的失误赵括必须背锅。
但除了战略上之外,赵孝成王的轻信敌言,错误求和以及众多不妥的命令也是导致长平失败的原因。
从秦赵两军对峙开始,先天不足的赵国就应该更加主动的找寻机会,从而弥补差距,但赵孝成王却沉迷于赵国之前的辉煌,又急于求成,从而使赵国蒙此惨祸。
值得纠正的一点是,赵括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没用,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是因为就算中了白起之计,赵括依然统帅赵军坚守了46天之巨,后来还是因为粮线断绝,士兵互相蚕食才不得不贸然突围,从而被乱箭射死。
一个无能的人,是不可能在被围困之后,还能这么冷静的采取军事行动抗衡秦军的,而且史料上也记载,哪怕赵括已死,赵军依旧根据赵括的策略让秦军难以攻破,后来秦军不得不喊出赵括已死的名头来诱骗赵军投降。
第二是在史料中记载,长平之战后,赵军虽然大败,但秦军也损失达到了七成,而且赵军是因为粮尽而投降,赵军还拥有一定的实力,这也是白起在赵军投降之后不得不坑杀降卒的原因。
因为那个情况下的秦国也承受不起赵军的诈降和养赵军降卒的粮草,能在劣势之下还能带领赵军对秦军造成这么严重的伤害,可见赵括是有一定才能的。
因此在评论长平之战时,不能一味的轻信传说,必须从更加严谨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然后细论得失,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