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秋月级驱逐舰(武家之殇中的甲铁)
二战日本秋月级驱逐舰(武家之殇中的甲铁)
随着浓雾散去,一艘诡异的军舰在日本北方现身,与那些出没在当地的渔船和商船相比,这艘军舰看上去就像是怪物:它通体漆黑、前方有一个巨大的撞角,侧面覆盖着铁板,主炮爆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在地平线另一端,浓烟在叛军要塞——“五棱郭”上空升腾,吞没了高高飘扬的、“虾夷共和国”的旗帜。
如果直接提到这艘名为“甲铁”的军舰,大部分人难免一头雾水,但如果你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或是玩过《幕府将军2:武家之殇》,就会发现它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一笔。另外,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历史上,其中一个例子是《甲铁城的卡巴内瑞》,事实上,这艘军舰和其中的装甲列车不仅同名,而且都有一个相似的舰首——这种雷同显然不是巧合。
“甲铁城”和“甲铁”舰,两者的关系真的只是同名而已?
一桩见不得人的军火交易
但“甲铁”的故事并非源自日本,它要从1861年美国的南北战争说起。当时,一场争论让这个国家内部剑拔弩张,而问题的核心则是奴隶制的存废。在北方,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废除这种不人道的制度;但在南方,此举却遭到了强烈反对,因为这将摧毁当地的种植园经济。
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将美国撕裂成了两部分,内战于是爆发,而“甲铁”舰的故事,就开始于这场战争。
围绕着奴隶制,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最终引发了一场长达4年的内战。虽然内战的主要战场是陆地,但对叛乱的“南方邦联”来说,它的命运却决定于海上。作为传统农业区,南方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棉花出口,不仅如此,其境内还没有任何工业,大部分枪支弹药都要从国外购买。
而这一点很快被北方察觉,依靠舰队,他们建立了一条封锁线,随着运送物资的船只遭遇拦截,南方人的后勤很快捉襟见肘。令情况雪上加霜的是,面对严密的海上封锁,南军并没有能打破封锁的武器。
北方军队像长蛇一样封锁了南方的边境和海岸线
19世纪中叶,木制风帆战列舰的地位遭到了挑战。在当时,诞生了一种新式军舰——铁甲舰,这种军舰表现出了极大的军事潜力:其表面的铁甲可以有效抵挡炮击,蒸汽动力装置则可以在不依赖风向的情况下高速航行。有时,仅仅一艘铁甲舰,就可以替代数千名士兵坚守一座港口,或是摧毁一整支老式的木制舰队。
19世纪60年代后问世的铁甲舰
然而,南方的工业基础太弱,完全无法建造铁甲舰,在战争期间,他们只完成了一些“代用品”。这些军舰用铁轨充当装甲,用机车锅炉充当引擎;毫不奇怪,它们战斗力很差,只能在近海作为浮动炮台使用。
南方邦联海军改造的小型铁甲舰,它们在火力、机动性和吨位上都无法和北军的同类产品抗衡
如果要打破封锁,就必须向欧洲订购铁甲舰——这一点很快成了整个南方邦联的共识。19世纪中叶,欧洲的造船中心是英国,虽然该国政府同情邦联,但在一系列国际事件之后,他们已决心作壁上观。但在英吉利海峡对岸,法国政府却有火中取栗的想法,这让南方人看到了希望。
1863年6月,南方邦联的掮客——约翰·斯莱德尔(John Slidell)拜见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希望订购两艘铁甲舰。拿破仑三世对此表示同意,但条件是交易必须严格保密。得到默许之后,邦联便在法国皇帝本人的介绍下,同造船商吕西安·阿曼(Lucien Arman)签订了协议。
法国造船商吕西安·阿曼——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密友
这两艘铁甲舰总共花费了邦联240万法郎:为掩人耳目,它们最初被命名为“奇奥普斯”号(Cheops)和“斯芬克斯”号(Sphynx),名义上的客户则是埃及政府——邦联相信,凭借这些伪装,它们足以绕过北方派往欧洲的耳目。
结构和特点
虽然属于铁甲舰,但“奇奥普斯”号和“斯芬克斯”号的船身依旧采用了木质结构,只有侧面和炮台得到了装甲保护。与同时代欧洲的铁甲舰相比,这两艘军舰也不算特别庞大,它们的排水量只有不到1600吨,全长只有57米——一个成年人只要半分钟,就可以从船头走到船尾。
《幕府将军2:武家之殇》中的“甲铁”号(即“斯芬克斯”号)
但两舰真正引以为傲之处在于火力和装甲。其主炮安装在两个炮台中,其中一个炮台位于舰首最前方,形状呈圆形,周围有一圈装甲保护,该炮台上共有三个射击孔,其中一个朝向正前方,其它两个在左右两侧。
该炮台中央布置了一门阿姆斯特朗线膛炮——它的口径有279毫米,是当时威力最大的海军武器之一。如果使用高爆弹,它足以重创当时大部分的木制军舰。战时,该炮可以通过甲板上的轨道旋转,向前方或侧面的目标发动炮击。
另一个炮台位于船体中后部,呈椭圆形,其中布置了两门127毫米线膛炮,这种火炮虽然威力不如前者,但射击速度更快。和前主炮一样,它们也采用了前膛装填的方式,炮台内部安装有滑轨,以便火炮能在战斗中转向。
“斯芬克斯”号(即后来日本的“甲铁”号)侧视图,其中斜线区域是敷设有装甲的部分
“斯芬克斯”号的俯视图和中央剖面图
整个军舰的装甲由锻铁制成,高度为3米,敷设在整个船体侧面,其厚度从89至125毫米不等,在装甲内部,还有一层600毫米的柚木衬里。另外,各炮台周围也安装了装甲,其最大厚度能达到140毫米。
和19世纪中叶大部分的战舰一样,“奇奥普斯”号和“斯芬克斯”号都采用了“风帆 蒸汽机”的混合动力系统。
两艘战舰的引擎都法国勒阿佛尔(Le Harve)的曼泽林公司(Mazelin & Co)生产。其中包括两座锅炉和两部蒸汽机,它们能让军舰以大约10海里/小时(即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前进。
但在19世纪中叶,蒸汽机却存在着一个缺陷:效率低下。虽然“奇奥普斯”号和“斯芬克斯”号最多能携带200吨煤炭,但假如爆发战斗、需要全速追击,这些煤炭仍可能在几天内消耗完毕。
“甲铁”号(即原“斯芬克斯”号)风帆全部张开时的状态
也正是因此,两艘军舰都安装了风帆,这些风帆的总面积有800平方米,几乎与一座小型球场相当。在远航期间,或是其它需要节省煤炭的场合,军舰就将依赖这种传统的办法前进。为了操纵上述火炮和动力系统,整个军舰将搭载10名军官和120名士兵。
在测试中,“斯芬克斯”只用4分钟便转完一圈,表现相当优秀,而在远海航行时,该型号的适航性和稳定性也令人满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舰首安装了一个巨大的撞角,当海上波涛汹涌时,撞角激起的波浪将不时涌上舰首。
“斯芬克斯”号的舰首特写
从“斯芬克斯”到“石墙”
虽然保密极为严格,但纸包不住火——北方政府紧盯着欧洲的每座船厂,搜寻着南方军舰的蛛丝马迹。随着两艘铁甲舰渐渐成型,美国驻巴黎大使馆发现了异常。1863年末,法国政府被迫向北方政府妥协:1864年2月,他们签署法令,禁止将军舰出售给南方邦联。
不过,吕西安·阿曼却找到了脱困的办法:早在1863年底,即美国政府察觉时,他便在为两艘铁甲舰寻找下家,其中一个潜在的客户就是北欧的丹麦王国。
当时,丹麦人南部的邻居——普鲁士正致力于统一德国,并将矛头对准了该国南部、一小块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丹麦急于购买军舰保卫领土。
不仅如此,顺着这一需求,阿曼还找到了另一个潜在客户,这就是与丹麦交恶的普鲁士。在双方的战争中,虽然普鲁士陆军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在海上战场,他们却要面对阵容强大的丹麦舰队。正是因此,在战争爆发后,他们急于向国外采购军舰——即使不能扩充海军的规模,也要设法不让两艘铁甲舰落入丹麦人的手中。
在普鲁士-丹麦战争期间,与普鲁士舰队交手的丹麦海军(右侧)。
于是,阿曼开始坐地起价。他先在3月31日签订了一份合同,将完成度更高的“斯芬克斯”号卖给了丹麦,这艘船后来被命名为“斯特克达尔”号(Staerkodder,这一名字取自一位北欧神话英雄),售价大约是80万丹麦克朗。
稍晚时候的7月,“奇奥普斯”号被正式抛售给普鲁士,这次阿曼出手的价格更高,达到了62.09万塔勒——该舰后来被命名为“阿达尔伯特亲王”号(Prinz Adalbert)。
绘画:出售给普鲁士后,改名为“阿达尔伯特亲王”号的“奇奥普斯”号
1864年6月21日,“斯芬克斯”号正式下水,并在10月25日完成验收。但事不凑巧,就在5天后,丹麦与普鲁士正式讲和——对“斯芬克斯”号来说,情况骤然变得尴尬起来。
但即便如此,这艘铁甲舰依旧在11月10日抵达丹麦。另外,在航行途中,这艘军舰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在恶劣海况下摇晃过于猛烈,另外,乘员的居住条件也不甚理想——丹麦海军决定拒收。但另一方面,邦联的掮客们却看到了希望:经过交涉、游说和幕后交易,“斯芬克斯”号最终物归原主。
1865年1月5日,邦联海军的托马斯·佩奇上校(Thomas Paige)率领一个接收分队抵达哥本哈根,并将该舰正式更名为“石墙”号(Stonewall):这一名字取自邦联最出色的将领——托马斯·杰克逊将军(Thomas Jackson)。但另一方面,尽管属于南方邦联,“石墙”号上仍有许多丹麦水手。
绰号“石墙”的托马斯·杰克逊将军
归国之路
“石墙”号多次试图出海,但因为种种干扰,它直到1865年1月14日才真正动身。一周之后,该舰抵达法国西海岸,在当地补充了燃煤,还招募到了足够的人手。
“石墙”号的行动位置图
“石墙”号的下个目的地是西班牙,在当地,该舰一直逗留到3月中旬。期间,两艘北军军舰始终在周围虎视眈眈,它们是5540吨的巡航舰“尼亚加拉”号和2100吨的护卫舰“萨克拉门托”号。
尽管两艘军舰的总吨位4倍于“石墙”号,但作为监视舰队的指挥官,“尼亚加拉”号的舰长克雷文上校却选择了避战:这是因为他的军舰都是木制的,另外,即便能逼近到自杀般的距离,其火炮也很难击穿对手。
克雷文后来在报告中写道:“如果敌舰的速度和情报显示的一样快,那么,在平静的海面上,它足以对付三艘类似‘尼亚加拉’号的舰只。”
追捕“石墙”号的北方海军巡航舰“尼亚加拉”号
3月24日,“石墙”号离开西班牙前往葡萄牙的里斯本,“尼亚加拉”号与之保持着距离,但不久之后,该舰犯了一个错误:这就是跟随“石墙”号驶入了里斯本港内。
根据当时的国际法,如果两艘敌对军舰进入了中立国港口,其中一方离港后,中立国需要将另一方拘留24小时,以避免在该国领海内爆发战斗。
正是因此,当3月28日,“尼亚加拉”号试图跟随“石墙”号离开港口时,葡萄牙人的岸炮立刻开火。由于这次失算,再加上之前的犹豫不决,“尼亚加拉”号只能看着“石墙”号再次逃走。
当年的报纸插画:“石墙”号离开里斯本
“石墙”号平安无事地穿过了大西洋,并在5月6日抵达了巴哈马群岛,佩奇舰长准备从当地出发,对北军的运兵船进行袭扰。不过对他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敌舰或后勤,而是整个战争即将结束。
在大约一个月前,南军主力已经投降,连邦联的“总统”戴维斯也被北军逮捕。不过,由于正式的和平协议尚未签订,零星的战斗依旧没有终止。
正是因此,北军仍非常担心“石墙”号出海游猎,为监视这个隐患,他们专门派出了两艘铁甲舰。但佩奇舰长已经无心作战,他把船只卖给了古巴的西班牙殖民当局,其价格非常低廉——只有16000美元。
然而,美国政府却要求西班牙人归还战舰,并支付了16000美元的费用。于是,在1865年夏天,“石墙”号被转移到了华盛顿船厂的码头,在随后的两年内,该舰都处于待价而沽的状态。
1865年,刚刚被引渡到华盛顿的“石墙”号
远航日本
虽然“石墙”号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内战后的美国政府对它毫无兴趣。相反,战争一结束,美国政府便将精力放到了裁军上去。不到两年,有671艘军舰的美国海军便烟消云散,“石墙”号一抵达便被封存,并在码头搁置了两年。
然而,这艘铁甲舰的军事生涯才刚刚开始。随着被西方打开国门,日本的德川幕府猛然意识到:如果想要避免西方入侵,他们就必须组建一支新式海军。1867年,他们开始与美国进行商洽,并以4万美元购买了“石墙”号。1868年4月24日,该舰在美国船员的操纵下来到横滨,并改名为“甲铁”。
1865-1866年,停泊在华盛顿外海的“石墙”号
另一张“石墙”号在华盛顿停留期间的照片,中央的远方可以看到国会山的圆顶
然而,此时的德川幕府已奄奄一息,在内战中,他们的军队节节败退。这场内战在日本史料中被称为“戊辰战争”:在西南诸藩支持下,明治天皇政府(以下简称“新政府”)向效忠德川幕府的势力大举进攻。
虽然此时,德川幕府已将支付了四分之三的购船款,但美国船员却在“甲铁”号上重新扬起了美国旗帜。他们表示,在冲突结束前,不会将该舰移交给内战的任何一方,直到1869年2月,他们才有所妥协,向获胜的新政府移交了“甲铁”。
不过,新政府仍有一场硬仗要打:这场战争也是一场海陆联合作战,其关键在于掌握北方航线的控制权,也只有如此,陆军才能顺利抵达前线,另外,海军还需要支援陆军推进,用炮火扫清各种障碍。
“虾夷地”的位置:即今天日本北部的北海道地区
他们的战场在遥远的“虾夷地”——即今天的北海道:1868年10月至11月期间,幕府的残余势力向北逃亡,同时还带走了大部分幕府舰队——当时,这支舰队由十多艘战舰和运输船组成,指挥官是海军奉行榎本武扬。
但更有趣的地方是他们采用的政治体制——如果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剧变,那么,这些幕府残党们的措施就更为激进。在法国顾问团的影响下,幕府残军宣布成立“虾夷共和国”,还起草了一部近代化宪法,其中,榎本武扬担任名义上的最高首脑——“总裁”。
“虾夷共和国”国旗
“虾夷共和国”实际是东亚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但对这段历史,我们大可不必参考晦涩的书籍。实际上,一部游戏——2012年的《幕府将军2:武家之殇》——就足以让我们了解当年的历史局势。虽然从今天看,它的画面、AI和模式都可能不及《全战》系列的后续作品,但在反映19世纪后半叶的海上战场时,它是唯一一部高质量的作品。
《幕府将军2:武家之殇》海战截图
“甲铁”的对手们
作为虾夷共和国的旗舰,“开阳”建于荷兰的吉普斯父子船厂(C.Gips and Sons),排水量2590吨,是当时荷兰建造的最大吨位的木质军舰,它耗费了德川幕府831220荷兰盾。
“开阳”舰的历史照片
在虾夷共和国军队中,吨位仅次于“开阳”的是明轮巡航舰“回天”。这艘船的排水量有1920吨,拥有10门火炮和153名乘员。
和当时日本其它的西式船只不同,“回天”来自普鲁士,其前身是该国的巡航舰“但泽”号(Danzig)号,它建于1853年,在10多年的服役后,舰上的材料已经衰朽。但幕府需要舰船,因此紧急将其购入国内。在后来的战斗中,该舰与“甲铁”号爆发了一场中世纪式的交锋。
除却上述两艘大舰,虾夷共和国的其余舰只大都是吨位排水量不到1000吨的小型炮舰,“咸临”舰就是其中之一,以下是该船的历史绘画和《武家之殇》中的形象。
“咸临”名字取自《易经》,建造于荷兰,排水量625吨,装备12门舰炮。
“甲铁”的僚舰
在对“虾夷共和国”的战争中,新政府的舰船主要由西南诸藩提供,它们在数量上较“虾夷共和国”具有绝对优势,但在单舰战斗力上却不及“开阳”。但随着“开阳”舰触礁,以及“甲铁”的到来,兵力对比的天平已然发生改变。
在新政府舰队中,威力仅次于“甲铁”的是明轮巡航舰“春日”,这艘军舰排水量大约为1000吨,最初是英国人阿斯本为清朝购买的巡航舰“江苏”号,由于清朝政府拒收,该舰后来被转卖给了日本的萨摩藩,并参加了对抗幕府军的战斗。
另一艘很有名的舰只是“观光”丸,这艘排水量400吨的小型炮舰最初由荷兰赠予日本政府,安装有6门火炮。在日本内战期间,该舰主要作为二线舰船服役。
“箱馆战争”
重新将视线回到当时,作为东亚第一个共和国,“虾夷共和国”的命运从“开阳”舰沉没的时刻就已经注定。其麾下总共只有3000名士兵,外加“回天”舰和四艘小型炮舰,而它们要面对的,是以“甲铁”为首的新政府舰队,后者的规模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但榎本武扬不愿认输,他将翻盘的希望寄托在了夺取“甲铁”号上。为这次行动,虾夷共和国将投入三艘军舰,其中最大的是明轮巡航舰“回天”,它由共和国的“海军奉行”(即海军部长)荒井郁之助亲自指挥,同时,各船上还搭载着约100名敢死队士兵,他们许多是“新选组”的精锐武士,而“新选组”的组长——土方岁三,也在“回天”舰上监督整个行动。
按照法国顾问提供的作战方案,三艘军舰将悬挂外国国旗突入“甲铁”号的锚地,在混乱中登上“甲铁”,进而一举夺取之。
《银魂》中“真选组”的组长“土方十四郎”即以幕末新选组组长土方岁三(左)为原型。
平心而论,这种做法就像是一个赤手空拳的人,需要夺取敌人的手枪并杀死他——其难度不言而喻。不仅如此,整个计划一开始就横生枝节,在舰队出航后不久,一场风暴吹袭而来,在随行的两艘军舰中,一艘返回了北海道,另一艘被抛在了后面。
于是,当1869年3月25日清晨、风暴一扫而去的时候,只有孤独的“回天”号冲入锚地。在最后时刻,该舰升起了虾夷共和国的旗帜,在一轮炮火齐射之后向“甲铁”号撞去。
进行接舷战的“回天”舰
但此时,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回天”的船帮高出“甲铁”号整整3米,登船队只能通过绳索登舰,这大大影响了行动的速度。此时,“甲铁”号的舰员已反应过来,用机关炮猛烈扫射登船队员。几分钟内,登船队非死即伤,他们甚至没能冲入“甲铁”号的船舱。失败撤退期间,“回天”号还击中了几艘政府军的军舰,但“甲铁”号安然无恙。
这场绝望的突袭以惨败告终,它唯一的作用,仅仅是让虾夷共和国的灭亡推迟了几天。随着4月9日、政府军在北海道登陆,“远东第一共和国”的日子已屈指可数。
《武家之殇》的最后一个历史任务就是函馆之战
很快,政府军登陆部队便达到了7000人,其舰队则开始大规模炮击北海道沿岸的岸防工事。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箱馆湾入口的弁天炮台:它扼守着共和国政府所在地——五棱郭——的门户。“甲铁”号首当其冲对炮台发动了进攻。
也正是在这里,共和国的残余舰队进行了最后的抵抗。5月4日,受损的炮舰“千代田形”被迫搁浅,三天后,“回天”舰也被“甲铁”为首的新政府舰队重创。但在11日,共和国海军仍然给对手上了一课,他们的最后一艘炮舰“蟠龙”击沉了政府军的“朝阳”丸,后者有86名舰员在爆炸中丧生。
冲入近海,与“虾夷共和国”炮台和残余舰队交战的“甲铁”舰和“春日”舰
日本绘画:冲入政府军阵地战死的土方岁三(中央)和新选组队士
但局势已无可挽回,在“甲铁”的轰击之下,弁天炮台很快沦陷,只有残余人员仍在拼死抵抗,在最后的战斗中,新选组组长土方岁三冲进了政府军的阵地战死。6月27日,榎本武扬率部投降:东亚第一个共和国——“虾夷共和国”的历史划上了句点。
最后岁月
战争结束后,“甲铁”舰依旧在日本海军服役,并在1872年改名为“东”号,但随着新军舰到来,它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1871年,日本海军获得了铁甲舰“龙骧”,后来又从英国订购了“扶桑”“金刚”和“比叡”,这些军舰的威力都更为强大,“东”号逐渐退入二线。
改名为“东”号的“甲铁”舰
19世纪80年代,该舰进行了一次改装:过时的前膛炮被拆除,同时还安装了一些新武器,但这次改装只是为“东”号延长了些许寿命,1888年1月28日,该舰正式退役。尽管这一服役时间有些短暂,但和姐妹舰——1870年代就拆毁的“阿达尔伯特亲王”号相比,它仍算得上极为长寿。
与后来日本的其它军舰相比,“甲铁”舰远不算著名,但在近现代历史上,又极少有舰船像它一样拥有如此离奇的命运,并和如此多的大事件串联在了一起。它卷入了美国内战、德国统一、明治维新。期间,它改换了5个舰名,并在6个国家之间来回转手,最终成了日本海军的奠基石——“甲铁”就像蝴蝶效应中那只挥动翅膀的蝴蝶,暗中见证和影响了19世纪风云变幻的世界。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