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秦国名将,为什么白起和王翦的结局大不相同?
同为秦国名将,为什么白起和王翦的结局大不相同?
想必很多人曾经听说过“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号,他们都是战国时期相当有名的将领。这四个人中,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国将领,他们虽然时代并不相同,却都是秦国一统天下路上的非常强大的助力,没有他们,秦国的统一可以说可能还会延期。但是,这样两位大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甚至在四大名将里面,只有王翦一个人获得善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为君主的大将,精通军事指挥,知地理晓天文,是他能够受到君主赏识重用的根本,但是不懂君主心理,只专注于打仗是他悲剧的根源,作为秦国开疆扩土,战功卓著的两位大将,白起和王翦就是这样一组鲜明的对比。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显赫的将军,在战国四大名将的排行中,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首位。他的一生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到被封武安君,大大小小70余战从无败绩,在当时的山东六国可谓威名远扬,六国将士听到白起的名字都胆寒,为何他们对白起如何惧怕?因为白起有一个外号“人屠”。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与韩魏联军大战在伊阙,此次战役白起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这是白起军事生涯中残酷屠杀的开端。秦昭王四十四年,开始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此次战役斩首俘虏达四十五万,赵国人举国震惊。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奖励军功,在战斗中谁砍杀敌人头颅的数量越多,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赏赐。白起出生在老秦人的祖居之地郿县,这里是商鞅变法最开始实施的地方,也是法令贯彻实施最彻底的地方,因此白起战争中的斩首观念应该和这个有关系,可以说白起的武安君是累累的士兵白骨堆起来的,正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白起的战功在秦国无人可及,当臣子功高震主的时候,危险也就来了,这时候最好选择隐退,方能存一世英名。然而白起在秦王攻取上党郡的问题上提出不同意见,结果秦王没有采纳,这年九月秦国派遣王陵攻打邯郸,但是进攻不利,于是秦国又派兵增援王陵,仍旧无法攻打下来,还损失严重。秦王想到了白起,希望白起出战收拾局面,但是白起抱怨秦王当初不听自己的建议,坚持不出战。秦王派范睢去请武安君,武安君因此称病推辞。白起不仅公然对抗君主,还发牢骚说:“秦王不听自己的计谋,现在如何了?”
秦王很是愤怒,将武安君贬为士卒,迁到阴密。这下白起傻眼了,任凭自己战功卓著,秦王还是敢这样对自己,白起真的是气病了。但是秦王派遣使者告诉白起不能留在咸阳,武安君不得已离开了,走出咸阳西门十里的杜邮。身为君王心中很是不放心,因此在与丞相范睢等群臣商议过后,赐给了白起一把剑,让白起自杀了,可怜一代名将就这样凋零了。
一生戎马,立战功无数,本可极享尊荣,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因居功而自傲,目中无君主之威。在这点上王翦比白起做的要好。
王翦从小就喜欢兵书,军事,在打仗上很有天分,他生逢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时代,英雄逢时尽显才华。秦始皇十一年,王翦率军攻取了赵国的阏与,夺取了赵国九座城池。一年多以后,王翦攻下了赵国,赵王投降。第二年,王翦攻打燕国,击溃燕军,燕王公孙喜逃到了辽东。王翦的儿子也是一名战将,他的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打败楚国军队。可谓一门功勋。
王翦帮助秦国攻灭了赵燕两国,然而在攻打楚国的兵力问题上与秦始皇发生分歧,王翦聪明的选择隐退。后来攻楚失败,秦始皇不得已请王老将军出山。然而王翦在出征之前向秦王索要了大量的田宅园池,甚至在走到中途之后还派人向秦王索要这些东西,这让很多人看不起他,但是王翦告诉下属说:“王上将秦国几乎全部大军交给我,怎么可能会没有疑心呢?我这样做正是为了消除君王的怀疑啊!”
作为古代君主的臣子或者大将,搞不清楚君王心里所想,功劳越大,危险越大。而那些摸清君王心思,无尺寸之功的虽然可以位极人臣,但是总免不了覆亡。只有像王翦这样的,既有功劳,又不自傲,懂得君王之所想,方可保全荣誉和生命。
标签: